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学术头条:新冠感染可间接损害脑血管,北大拟开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宇宙最新年龄出炉

学术头条:新冠感染可间接损害脑血管,北大拟开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宇宙最新年龄出炉  第1张

新冠感染可间接损害脑血管?难怪有些患者会出现神经症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学家领衔的一支科研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无需感染脑组织,就可以损害脑血管。这也让我们对这种病毒危害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我国科学家鉴定出化疗药物在体外比瑞德西韦更有效地抑制新冠病毒复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一种新的计算药物筛选策略与实验室实验相结合,发现最初为治疗淋巴瘤而开发的化疗药物普拉曲沙(pralatrexate)有可能被重新用于治疗COVID-19。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2月31日发表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期刊上。

低于辉瑞疫苗!美国第2款新冠候选疫苗mRNA-1273疗效公布

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12月30日的一篇COVE研究论文,评估了由Moderna公司生产的COVID-19候选疫苗mRNA-1273数据。这项研究证明疫苗了Modern公司生产的这类疫苗可预防新冠感染。经过随机接种疫苗或是接受安慰剂治疗的30000多名受试者中,11名疫苗组的受试者出现新冠症状,对比下来,在安慰剂治疗中,有185名受试者出现新冠症状。通过数据表明:疫苗组的有效性为94.1%

英国成为全球首个开始接种牛津-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国家

周一,英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开始使用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公司联合开发的COVID-19疫苗的国家,由于目前不断攀升的感染率给英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英国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加紧实施疫苗的接种计划。今年82岁的透析患者Brian Pinker于当日上午7.30在牛津大学医院进行了疫苗第一针的接种。

肝转移癌症能抑制人体免疫系统

相比于其他癌症患者,癌症出现肝转移的患者往往全身的癌症转移程度都较重,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差。一项发表于《自然·医学》的研究通过分析718名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数据,发现肝转移会导致全身性T细胞灭活,并使机体进入免疫抑制状态,从而难以杀灭扩散的癌细胞。进一步的小鼠实验显示,联合肝脏局部放射疗法的免疫治疗可有效阻断T细胞的凋亡,并能使相关的免疫调节能定点重新发挥抑癌效力,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可穿过血脑屏障的纳米给药系统

发表于《科学进展》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纳米颗粒给药系统,针对的是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关键蛋白,tau蛋白。研究人员将可抑制tau蛋白表达的小干扰RNA(siRNA)装进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制成的纳米颗粒中,并特别设计了纳米颗粒的表面特性,最大化其渗透血脑屏障的能力。为了验证该设计的有效性,他们发现患创伤性脑损伤的小鼠模型在使用该药物后,大脑中的tau蛋白水平相比对照组(接受传统给药方式的小鼠)减少了50%。这项技术未来还有望应用于其他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的运输。

新理论揭示活性物质表现出秩序的机制

在《科学》刊登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用各自拥有独立动力系统的机器人表明,只要个体活性物质具有足够混乱的动态(dynamics),聚集后就会自发形成低振动(low-rattling)状态。他们用拥有各自独立驱动力的机器人检验了这一理论。他们将这些名为“Smarticle”的机器人封闭在一个圆形场地中,并发现在一段时间的复杂、混沌行为后,机器人自发进入并留在了低振动的相对稳定态中。

AI可从旧药中寻找疾病疗法

据一项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的新论文,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哪些旧药物可以重新投入疾病治疗。他们创建的这一机器学习方法,结合了约120万名心脏疾病患者的数据,能筛选出潜在的疗法。该算法可以分析多种复杂参数,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到疾病严重程度等,从而模拟药物在个体中的差异效果。研究指出,该算法能获得对患者疗效更好的综合性疗法,而不是单纯地找到治疗药物。此外,该算法非常灵活,在调整参数后可用于寻找其他疾病的疗法。

基因表达动态示踪新技术

据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消息,我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通用的内源性转录门控开关,该开关可以在存在内源性启动子的情况下,释放单向导 RNA(sgRNA)。当内源转录门控开关与高度敏感的 CRISPR 激活物相关荧光报告系统 SPH-OminiCMV 偶联时,研究人员可以高效地检测内源基因表达活性,包括表达水平非常低的基因。研究建立了一种通用的内源基因转录门控系统,为活细胞中实时标记低表达基因和长非编码 RNA(lncRNAs),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效工具。该研究于 2021 年 1 月 5 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细胞生物学》期刊上。

植物感知蓝光的原理被揭晓

据报道,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DAVIS)的研究团队确定了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蓝光受体之一的 cryptochrome-2 的晶体结构。他们发现,受体感应光的部分在与光子反应时会改变结构,从单个单元变为由四个单元连接在一起的四聚体。这些光诱导的变化会释放出转录调节因子,从而控制植物中特定基因的表达。这项研究 1 月 4 日发表于《通讯-生物学》上。

用电子烟代替香烟无法减少健康风险

一项发表于《循环》的研究调查了7100多名美国成年人的吸烟和健康状况,其中58.6%的人不吸烟,约2%只吸电子烟,约30%只吸传统香烟,约10%两种烟都吸。研究发现,在两种烟都吸和只吸香烟的人体内,5种炎症及氧化压力标志物的水平最高。只吸电子烟的人虽然炎症及氧化压力水平相比前二者低,但导致的结果相似。这项结果表明,用电子烟代替部分传统香烟使用量,并不能有效防止由吸香烟导致的炎症,但以电子烟完全替代香烟,或能显著降低吸烟带来的炎症风险。

下一代新能源材料中,首次发现极化子形成

极化子是一种极性和离子晶体中电子和其伴随的晶格畸变形成的复合体,它会影响材料的性能。据报道,美国 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首次利用 X 射线激光器,观察了钙钛矿材料在数十万亿分之一秒内的响应方式,并直接观测到了极化子的形成、大小、形状及演化过程。这一发现可能会帮助将极化子引入铅钙钛矿制成的太阳能电池,从而获得更高效率。该研究成果于 1 月 4 日发表在《自然-材料》。

中外学者研发可充电锌空气电池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青年研究员王飞团队携手美国、德国的研究团队首次探索并成功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可逆生成的反应机制,并利用该反应机制开发了一种可充电锌空气电池。据介绍,这种新型锌空气电池突破了此前锌空气电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大幅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成本;电池充放电反应可逆性高,具有长循环寿命;电池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地运行,简化了电池结构,降低电池组件的耐腐蚀性要求。相关研究成果于 1 月 1 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

改良金刚石的半导体性能

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纳米力学技术,首次对微晶金刚石阵列进行了大和均匀的弹性拉伸。他们制造出了长约1微米,宽约300纳米的桥状单晶金刚石,并通过加载-卸载应力的循环拉伸,使整体产生了约7.5%的均匀弹性应变,并将这一直优化到9.7%,接近金刚石拉伸的理论极限。模拟实验显示,沿特定晶向应变9%时,金刚石的带隙可从5 eV降至3 eV;而沿另一晶向拉伸超9%时,可将间接带隙转变为直接带隙。这一研究为扩展金刚石的光电应用提供了进一步可能。

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完好的披毛犀标本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由于萨哈地区的永久冻土融化,在俄罗斯极北部的多年冻土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披毛犀标本,其许多内部器官依然保存完好。根据科学家分析,这头披毛犀可能是3-4岁时淹死的,时间大约在2万-5万年前。科学家们正在等待天气变冷,让冰面可以通行,以便将样本送到实验室研究。一旦送到实验室后,可以用放射性碳测年对其进行更精确的年代测定。

多所高校公布 2020 年毕业生薪资,东部高校博士平均年薪可达 18.7 万元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期多家双一流高校公布 2020 届毕业生就业的平均薪酬,博士毕业生薪酬水平普遍高于硕士生和本科生,东西部地区部分高校毕业生薪酬差距依然明显,东部高校博士毕业生平均年薪可达 18.7 万元。

北京大学拟开设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

根据澎湃新闻从知情人士处获得的消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将开设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简称“北大通班”),或由著名人工智能学者朱松纯领衔。元培学院是北大知名的本科学院,推行通识教育在先、专业教育在后的教育模式,学生在第三学期可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此前,北大作为国内人工智能教育的重镇之一,于 2017 年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创办“图灵班”, 2019 年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并聘任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2020 年聘任计算机视觉领域著名科学家朱松纯担任院长,意在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培养顶尖人才。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总名额不超过 161 名

近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发布通知或文件,公布 2021 年院士增选工作安排。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2021 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名额为 73 名,其中除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的 6 个特别名额须待特推小组评审推荐后再划归相关学部使用外,其余 67 个名额分配如下:数学物理学部 12 名、化学部 11 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13 名、地学部 11 名、信息技术科学部 8 名、技术科学部 12 名。

美国延长绿卡和工作签证发放禁令至 2021 年 3 月

据美国物理联合会(AIP)消息,当地时间 12 月 31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发放绿卡和工作签证的禁令延长至 2021 年 3 月。其中,对工作签证的发放禁令曾于 2020 年 6 月宣布延长至当年年底,大学和企业曾对此进行广泛批评,部分原因是针对这些机构需要的高技能劳动者的 H-1B 签证被暂停发放。自 2020 年 10 月以来,加州一家地方法院部分叫停了禁令中关于冻结 H-1B 签证的实施。新当选总统拜登的过渡团队尚未对是否会在该禁令到期之前对其进行撤销发表评论。

“中国天眼”4月1日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它从去年1月11日开始正式运营,并将于2021年4月1日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征集来自全球科学家的观测申请。自4月1日起,各国科学家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向国家天文台提交观测申请,申请的项目将在评审后,于8月1日起分配观测时间。据“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介绍,这是“中国天眼”面向全球科学界开放的第一年,预计分配给国外科学家的观测时间约占10%。

“天问一号”飞行里程突破4亿公里

截至1月3日6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在轨飞行163天,飞行里程突破4亿公里,距离地球约1.3亿公里,距离火星约830万公里。探测器姿态稳定,按计划将在一个多月后实施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准备着陆火星。“天问一号”任务是我国独立开展行星际探测的第一步,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即火星环绕、火星着陆、火面巡视。“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约5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着陆巡视器主要包括进入舱和火星车。目前,环绕器已完成第三次在轨自检,各系统工作正常。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备战空间站建造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5日消息,当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的任务准备阶段。2021至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预计将实施包括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在内的11次发射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春季中国将首先发射空间站核心舱,随后将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完成交会对接和相关在轨关键技术验证。

三峡电站2020年发电量刷新世界纪录

据三峡集团最新消息,截至2020年12月31日24时,在确保三峡工程全面发挥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的前提下,世界装机规模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全年累计生产清洁电能1118亿千瓦时,打破了此前南美洲伊泰普水电站于2016年创造并保持的1030.98亿千瓦时的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纪录。据介绍,按照2019年上海全市用电量1568.58亿千瓦时计算,1118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可供上海市用电约8个月;与燃煤发电相比,可替代标准煤约34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402万吨、二氧化硫2.24万吨、氮氧化物2.12万吨,相当于种植37万公顷阔叶林。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正式发布《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

2020 年 12 月 31 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正式发布《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旨在提醒科研人员审慎选择成果发表平台、提示出版机构强化期刊质量管理。中心强调,期刊预警不是论文评价,更不是否定预警期刊发表的每项成果。具体名单参见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官方公众号“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分区表”。

推倒学术付费墙的Plan S本月将生效

2018年,欧洲一批科研基金赞助单位推出了一项针对学术出版的规则,即论文开放获取计划 Plan S。该计划表示受到这些基金组织赞助的科学家,必须保证论文在发表后立刻能让所有人免费阅读。据《科学》网站报道,这一规则将于本月生效,这意味着受到赞助的科学家只能选择向出版方缴“开放获取”费用,以保证论文可由所有人免费阅读,或者向不需要收费阅读的出版社投稿。Plan S计划旨在推倒学术出版业的付费墙,最初由国际上17家机构和6个基金会共同联合推出,包括世界上在生物医学领域最大的基金支持机构英国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宇宙最新年龄出炉:137.7亿年

近期,在一项发表于《宇宙学与天体粒子物理杂志》的研究中,科学家利用阿塔卡马沙漠上的阿塔卡马宇宙学望远镜(ACT),对宇宙微波背景进行观测。他们结合观察结果和宇宙几何学,表示宇宙的年龄为137.7亿年,其中有4000万年的误差。这一结果符合宇宙的标准模型,以及欧洲航天局的普朗克卫星此前对宇宙微波背景的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