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吃下人工智能这片“记忆面包”,丢失的将是阅读的快乐,你怎么选

吃下人工智能这片“记忆面包”,丢失的将是阅读的快乐,你怎么选  第1张

尽管小区拥有了先进的人脸识别门禁,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却并不开心。能够识别人脸特征的人工智能系统,是否将引发个人信息的泄露危机?

作为当下最时髦的新技术,人工智能可谓舆论场“最亮的仔”,尽管它还没有迈入教育领域的实际运用,但已有相关方面的大量猜想。在新生儿出生率不断下降的今天,有人提出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以弥补劳动力缺口。

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周国平周国平坚持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将有所作为的,但它的发展将是有限度的,即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教育和学习的过程。周国平认为“教育始终是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其目标始终是人的全面发展。”

将信息数字化,随后通过对大数据的计算其中的逻辑。建立在算法的基础上,这或许就是对人工智能最粗浅的理解。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重点在于人工智能能不能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智能。而爱因斯坦认为人类智能是直觉、领悟、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它是创造的源泉。而这恰恰是无法数字化的,所以人工智能缺了人类智能的核心因素。

即使可以识别人类情感的外部表现,并加以模拟,但人工智能并非活的生命体,无法感受快乐和痛苦、爱和恨,希望和恐惧。与此相似的还有道德,道德的基础有二:一是人作为生命对其他的生命的同情心;二是人作为灵魂有人的尊严。无法拥有生命和灵魂的人工智能,显然也难以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良知。

以上这些,均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人工智能终究是机器,不可能拥有自我意识。“所以我的结论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发达,人的全面发展还得靠每个人自己,我觉得这真是一件好事情。 ”

动画片哆啦a梦给孩子们提供了美好的幻想,吃了储存书本信息的记忆面包,就可以在考场上所向披靡。当人工智能来临,人机交互成为一种可能。人类似乎已经摸到了通向自身信息机制的通道。

然而,一切真如想象中美好吗?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某种程度上,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运用和享受人的精神能力。“如果把这些事情都让机器人去取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今年,知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在线直播展示了大脑被植入脑机接口设备的小猪,其脑部活动信号可以被实时读取。这意味着向利用这类植入设备治疗记忆力衰退、颈脊髓损伤等人类疾病又迈进一步。这家公司的愿景是把芯片植入人脑,实现人脑和计算机的双向信息传递。

“有的人为此欢欣鼓舞,认为到了那个时候学习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了。比如你不再需要读书,直接把文本信息传递到大脑芯片上就可以。”对此,周国平评价:“且不说这种愿景是否能够实现,我相信大多数人也是会拒绝采用它的。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一个信息的储存器,完全放弃阅读本身的各种快乐。这仅是懒人的理想,结果将是成为一个蠢人。”

(特约撰稿:张泽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