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人工智能正模拟智能的社会活动—优企客

有些研究中,人工智能研究的最终目标,被认为是创造出具有甚至超过人类智能水平的系统。许多研究者对此目标提出质疑,他们指出,计算能力的增长并不一定使人工智能具有类人智力。刘教授认为,人际互动是人际智能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人造生命,又称“数字生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用多智能系统来模拟自然世界的演化和相互作用过程,而系统中的许多分类模块正好能模拟某些相互作用过程。在人工智能研究中,人们很难脱离人工生命,它可能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通向人类智慧的道路。

生活过程模拟。

许多人工智能研究都希望制造出可以用可以被认为是智能的方式模拟大脑的机器或系统。但是什么是智慧?卡洛尔在1928年就把智力定义为“在事物的各种关系中观察、以复杂和协调的方式思考的能力,从而产生一个综合的、或多或少的反应。”1987年出版的《永生物理学》一书中,作者Tipler对现实世界表示怀疑,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可能类似于超级计算机的模拟场景,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场景。现代的电脑游戏也能在类似的背景下,创建一个可以让玩家互相交流的虚拟世界。因此,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提供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让游戏中的人物尝试创造出他们自己的人工智能,从而创造出模拟的智能?

近40年来,人工智能研究对这类问题的关注较少,而更多是针对特定领域的具体问题。的确,这种方法产生了许多复杂而高效的计算系统,但是很多人认为它只是一台高效率的机器,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智能。智力是生长的特性,不是被设计出来的。人们注意到,智能架构可能难以定义,而这对自上而下的方法至关重要。因而,多智能体系统,如蚁群优化,允许智能增长,自适应学习算法等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新趋势。

人工智能正模拟智能的社会活动—优企客  第2张

1986年,Lanton使用细胞自动机的概念,来表明在虚拟现实世界中,主体可以像生命一样行动。这个被称为人工生命的研究领域,通常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它与生物学,生态学等交叉在一起。人造生命以创造方法为基础,利用多元主体模拟生命过程,洞察日常世界现象。虚拟世界中,主体与一组确定的人造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命”。人造生命为智能的产生提供了社会背景。人造生命的另一个领域是合成生物学,它旨在创造一种生物,通常也称为“软性人工生命”,即通过电脑媒介创造的新的生命,是一种具有自然生命特征或行为的人造系统。

作为试验工具

近30年来,有许多关于人工智能与人工生命的独立研究,但很少有人关注到如何从人工智能中培育人工生命。与人工智能的自上而下研究进路不同,斯蒂尔认为人工生命的研究是“自下而上的人工智能”和“基于行为的人工智能”,即个体个体或有机体可以产生新的行为,他称之为紧急行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已经突破的技术和算法,来辅助人工生命的研究。

自下向上方法是人工生命研究的重要成果。进化方法相对于其他学习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它可以消除对复杂公式的依赖,生成最优解。唐宁界定了紧急行为的六大特征。基本上来说,人工生命要求行为特征在“后代”中重复。但是,这将导致一致性。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需要引入细微的差别,让人工生命随时间而产生新的或不同的特性。

在一定意义上,人工生命是进化过程中的虚拟“回放”。Gooder认为,如果生命的整体和细节再一次重复进化,其结果就会和我们今天看到的非常不同。这个概念已经应用于许多人工生命的研究,以检验进化的过程。比如,Fontanamin提出数字身体可以模拟癌症的形成;Veugo等人使用人造生命模拟病原体的运动。科学家已经开发了许多模拟器来促进生命研究。常用的人造生命仿真器有Tierra,Echo,Polyworld,Framesticks,Avida和EcoSim。这一平台有助于探索自然进化的各个方面,如突变率的影响,路径重复,物理形态的进化,以及驱动物种形成的物理屏障。

进化理论认为,大约40亿年前,第一个活细胞自发地从惰性化学物质中生成,并且可能仅仅是利用外部化学物质来提供能量并自我复制。而人类的智慧就是40亿年进化的结果。汤姆森还提出,人工生命是人工智能的基础,通过形式化和解释动态系统情境中的符号数据,将DNA类比成氨基酸翻译。因此,人工生命可能成为研究交互和进化过程如何在长时间模拟中产生一系列智能的有效实验工具。

思考人造生命

我们不能肯定在研究人工生命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智力、智慧或意识,但是这项研究还是值得期待的。但人工生命研究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把生命简化成许多参数,而我们可以提供所有的环境来模拟它们。例如,Sington说:“对生命、宇宙和所有事物的回答,仅仅是4.398万亿个参数。”这一机械性的论点值得商榷。

人工生命是否是一项强有力的研究计划,目前尚有争议,但其好处和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益处方面,一是从人工生命的视角去看待生命的本质,可以使人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人造生命研究人员在对生命本质的讨论中,反复提到了包括自组织、自主、反应、增殖、进化和代谢在内的生命本质。除了代谢之外,其它属性都可以用信息论的术语来定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工生命系统的特性。第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工生命研究可以为我们重新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微世界里,主客体之间已经不再像宏观世界那样具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而是像玻尔常说的,“在世界舞台上,我们既是观众,也是演员”。

就风险而言,虽然目前风险还没有完全显现,但是在显现之前,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一下将要面对的问题。这种风险之一就是:“非人类”的产生。我们所说的“非人”,不是人,而是人各种异化形式的总称。有人认为,人工生命研究是一种简单化、机械化、甚至庸俗化的生命研究,有使人非人化的可能性。非人类化可能导致人的主体性地位和尊严的逐渐消失,以及机器人格的形成等问题。尽管人工生命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它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仍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另外,我们也要保持谨慎,这个问题背后所引发的一些哲学上的疑问,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