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泊头哪有漂亮的小姐_泊头师范妹子怎么约

【中国新闻奖2008-2014年时评类获奖作品】

泊头哪有漂亮的小姐_泊头师范妹子怎么约  第1张

第二十四届【2013年】

1.限制“公款消费”本质是制约权力寻租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提出过一个“花钱矩阵理论”:花自己泊头哪有漂亮的小姐的钱办自己泊头哪有漂亮的小姐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人家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人家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人家的钱办人家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

“公款消费”就属于后两种情况。在讲究“面子”文化的国度里,“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成为很多国人的常识。但十八大后,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到“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领导层已下决心治理此顽疾。

遏制“公款消费”看似只是“反腐败”的措施,其实这还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语义。

一方面,在支出不是来源于个人收入,而是由“公家报销”的情况下,“支出预算约束会软化”和“花钱的人未必追求最大效用”这两种情况必然会出现,那么“公家报销”将会扭曲商品相对价格,而且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用公款买的东西,普遍比市场平均价格高)同时,无论价格结构的扭曲还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都会引起收入的再分配,而这个收入分配显然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面,“公款消费”大行其道实质就是权力与利益交易的市场选择。权力腐败始于交易,而交易需要场合。“吃什么无所谓,关键是和谁吃”、“喝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关键的人喝满意”、“接待上级不敢怠慢”,不管是中秋送月饼还是国庆送礼物,打的都是“人情”幌子,然而多数都是“暗渡陈仓”,行的是权力寻租或利益交换之实。因此,反对公权力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其本质是制约权力而不是抑制消费。

更重要的是,由于市场化的不彻底,许多重要的资源分配权仍掌握在地方 ********* 手中,这为寻租活动创造了巨大的空间,“看不见的手”异化为“到处乱摸的手”。当决定着资源分配的不是法律和规范,而是官员个人的偏好之时,官员大笔一挥就是数千万上亿的项目资金,随便一个眼色就能让一个企业消失或让一个企业日进斗金,权力自然就已经成为众星捧月、众相取悦的“爷”,一切都会围着权力转。

如果消费经济必须靠公款来拉动,那只能说明这个“经济质量”有待改善。在当前的社会经济领域中,“倚公”、“傍官”现象甚为突出,一些企业在找资源找销路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如何服务于市场大众,而是怎样才能搭上 ********* 这条线,泊头哪有漂亮的小姐他们无不希望通过官员客户等资源,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垄断”利益。市场领域中的“倚公”、“傍官”本身就不健康,以此制造经济繁荣、拉动消费,只能是饮鸩止渴。

实际上,自新一届领导层组成以来,就把转变职能作为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目前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行政审批的削减下放和行政改革的深入,改变了 ********* 运作模式和官员的行为方式,也将极大缩减官员的权力寻租空间。

毋庸置疑,“公款消费”的代价是巨大的,作为花钱的一种办法,尽量少用。对每一个公民来说,只要自己能直接花的钱,就不要让别人代替自己花;对 ********* 来讲,要尽量把“花钱矩阵理论”中的第三、四种花钱转变为第一、二种花钱,这样于国于民都有利。当然核心问题就是要坚持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的“处理好 ********* 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和更好发挥 ********* 的作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

【作品评价】——2012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2013年,随着这项利国利民的措施不断深入,中国经济本身也因此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其中,中央出台限制“公款消费”的各项政策更是赢得网民的一片“赞声”。

此篇评论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不同于其他解读文章,本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遏制“公款消费”看似只是“反腐败”的措施,其实这还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语义,最后得出结论:反对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其本质是制约权力而不是抑制消费。同时,文章还指出了当前已经发生的变化:自新一届 ********* 集体组成以来,就把转变职能作为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而行政审批的削减下放和行政改革的深入,改变了 ********* 运作模式和官员的行为方式,也将极大缩减官员的权力寻租空间。

2.中国改革“再出发”的总宣言

冬日的北京,阳光洒满大地,驱走寒意。被海外媒体评为“值得期待的关键性会议”——十八届三中会会,便在这样的气氛中闭幕,由此宣告35年来的中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历史新阶段,中国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一次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出现在全会公报中的59处“改革”、44处“制度”、30处“深化”等字眼,昭示着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席卷。

回望来时路,正是35年前的那个历史性抉择,给13亿中国人带来了深刻改变,创造了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71倍的发展奇迹,托举了一个曾担心“球籍”的大国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将社会主义中国推送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这句话早已为历史所证明,也必将为未来所证明。

另一句话,也同样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里得到充分印证。“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发展时少”——小平同志当年的论断,成为我们今天判断中国大势、把握发展大事时最常用的一句话,也正是人们寄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奏响改革强音的重要原因。

1978年, ********* 走出国门,访问日本。在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列车时,这位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总设计师谈到自己的感受,一语双关地这样说道:“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整整35年过去,环顾今天的中国,仍然有一种“被催着跑”的紧迫。

这种紧迫,体现在改革与“问题”在赛跑。今天,经济社会面临双重转型,思想观念多变多样,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叠加放大。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低效, ********* 与市场的纠结剪不断理还乱,所有制改革遭遇垄断利益壁垒,民主法治进程面临复杂现实国情坚硬强劲的对冲……如果不能继续在一些关键领域推进改革,不能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方向的改革,不能“涉险滩”、“啃硬骨头”、深化改革触动利益格局,社会矛盾就会积聚爆发,发展风险乃至危机就会增大加剧。

这种紧迫,还表现在改革正在与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群体的期望值赛跑。当中国经济总量站在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中国的社会主体也开始迎来“80后”、“90后”一代。这一代人,对过去的物质匮乏、封闭僵化缺乏体认,参照系座标已经发生变化,对理想社会有更高的预期,对社会公正、权益保护、现代文明的标尺更高,对改革不到位带来的负面现象更难以容忍。跟不上这个日渐成为社会主流群体的期望值,改得过慢就容易让失望情绪弥漫,继而滋生大问题。

上坡的路最难走。但再难的路,也要走。“要不要改革”,没有异议;“怎么改革”,引人关注,至为关键。十八大之后, ********* 总书记离京考察第一站,正是具有改革开放标志意义的深圳。莲花山上对总设计师 ********* 同志的缅怀与追寻,宣示了新一代领导集体“以更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坚定决心;执政一年来, ********* ********* 17次离京调研、16次系统论述深入推进改革,对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径、改革主体、改革动力的勾勒日益清晰。今天,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公报、作出的决定,让人们看到了鲜明的中国改革底牌,充满信心。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在哪里泊头哪有漂亮的小姐?就是要处理好 ********* 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决定作用,让“两只手”更为协调、有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哪里发力泊头哪有漂亮的小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哪里突破?就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键在哪里?就在于建设好美丽中国。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处在哪里?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统筹考虑、系统谋划,绘就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也表明,今天的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从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入手,努力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动,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如何看待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如何摆正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如何处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如何解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如何理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些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化作了详细的内容,也表明,今天的改革,正在以勇闯地雷阵的英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以敢啃硬骨头的无畏精神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通揽全局的胸怀和眼光统筹规划、稳中求进。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行进在改革的新征程上,唯有保持勇毅、务实笃行,上下同心、攻坚克难,才能实现总书记强调的“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创造更美好的中国。

【作品评价】

——这篇评论具备极强的时效性、针对性、感染力,传播效果良好,很快在网上引起巨大关注和反响。评论被新华网、央视网、中新网、新浪、腾讯、搜狐等数百家网站转载,还在BBS、微博、微信等引起转发和热议,对引导公众正确领会三中全会精神、凝集改革共识有积极作用。

3.把校舍真正建设成第一避难所

4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针对一些媒体在芦山灾区拍到的汶川地震后重建房墙体开裂、脱皮等情况的照片,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和求证。专业人士表示,对有些校舍墙体的开裂、脱落要科学认识,主体结构受损才能算危房。芦山县初级中学部分建筑物的墙体受破坏在预期之内,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另据中国教育报4月22日报道,在芦山地震发生时,该县在汶川地震后修建的校舍无一垮塌,有效保障了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汶川地震中的校舍坍塌事故可谓教训惨痛,后续的诸多声音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抹上了厚厚的阴影,校舍安全问题一时间成为灾难报道中的一个敏感话题。相比较而言,芦山地震中“在汶川地震后修建的校舍无一垮塌”值得肯定。它传递了一个暖人的警示信号:安全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和结果,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生命寄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在灾难面前,给生命一个安全的承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中国 ********* 于2009年实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一轮的校舍安全排查工作,对校舍安全做出了明确的防震级别和安全指数要求,以期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在这次芦山地震中,新建校舍承受住了七级地震的摇晃,它托起的不仅仅是生命本身,更是一种新的希望。

学校是孕育理想和希望的地方,保障校舍安全,关乎民族的未来。在校舍安全问题上,如何强调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地震频繁的日本、智利、美国等国家, ********* 不遗余力地推动校舍安全的民生保障立法进程,学校被列入了紧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范畴,校舍的安全标准因此更为“苛刻”。

1933年,美国长滩发生6.3级大地震,众多校舍被毁,加州 ********* 随即通过“菲尔德法案”,详细规定了建筑设计标准、监管机构、审查程序、惩罚措施等内容。在智利,为了推行更高标准的建筑抗震规定, ********* 出台了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所有校舍都能够“按抗9级地震设计”。日本早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后就着手制定校舍安全政策,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对不具备抗御7级地震的校舍进行加固,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后,日本 ********* 迅速启动了面向45万所公立中小学的“五年补强计划”。

这些国家的防震思路非常清晰,学校是所有灾难的第一避难所,无论地震有多严峻,孩子们的校舍不能倒。一旦发生灾难,学校的功能不仅仅是保护孩子们的安全,更是立即成为人们避难的中心。

国外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醒中国,加强校舍安全建设,必须走法制化道路。其实,中国的校舍安全政策并不是一片空白,从1986年发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开始,目前发布的有关校舍安全建设的政策和规定不下二十个。其中,汶川地震后,多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做好学校校舍抗震安全排查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成为最具分量的一份指导性文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级各类学校校舍进行一次全面排查”。

在校舍安全问题上,每一次灾难发生,总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相关的法律或政策保障问题。然而回过头来才发现,相关的政策并不是没有,也不是很少,而是早早地搁在那里。在如此之多的政策框架内,为什么校舍安全事故无法根除?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除了 ********* 投入不足、政策制定时对现状估计不足、对校舍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认识不足、校舍安全的责任主体比较模糊之外,更为关键的是,相应的监管机制未能跟上。许多政策依然停留在“规范”和“呼吁”层面,虽然对校舍安全指标给出了明确界定,但鲜有惩治性的监管措施。

在坚固的混凝土结构深处,把校舍建设成真正的第一避难所,同样意味着要赋予校舍一个特别的人文关怀维度。在牢固的建筑中间,流动着的是某种暖人心扉的细节,这才是安全的全部真谛所在。在美国加州,校舍规划之初,就划定了存放求救哨、安全帽、应急水、耐火救生绳、逃生呼吸器等防震设备的特别区域,以备紧急之需。教室墙壁和课桌外侧都增设了特殊的储藏装置,那里存放着花生、牛肉干之类的高能量食品。显然,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设计,不仅给了孩子们紧急求生的希望,还给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淡定,因为“心中有数”,所以不再惧怕地震,这种可贵的从容恰恰是校舍安全在人文关怀维度上的微妙注脚。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校舍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球舆论的关注焦点。这是继2008年汶川地震后有关中国校舍坍塌问题的再次讨论。灾难面前,给校舍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既是对孩子们的生命之托,也是对国家形象的间接承诺。如何保障校舍安全,这不仅是法制和政策建设的构成内容,同时也指向我们时代有关社会公共服务的观念转变问题。

【作品评价】

——这篇评论具有非常重要的观点价值和时代意义,在国内创造性地提出并诠释了把校舍建设成“第一避难所”这一长期被忽视的观念。这是国际上目前普遍推崇和践行的一种公共服务观念,即“学校建设必须推行更高标准的安全指数和抗震要求,一旦发生灾难,学校的功能不仅仅是保护孩子们的安全,更是立即成为人们避难的中心”。在评述逻辑上,这篇评论站在高位,角度独特,借助校舍安全来思考学校在公用服务领域的功能识别和重新定位问题。相关论述并非空泛呼吁,而是言之有物,句句到位。在国内外资料的深度挖掘和纵横比较基础上,特别强调案例和细节的合理使用,既强化了论证的科学性,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宏观设计和微观举措。

在国内,这篇评论系统介绍并阐释了“把校舍建设成第一避难所”这一“国际常识”,具有观念开拓意义。在雅安地震大事件背景下,由于观点本身新颖独到,这篇评论引发了舆论的集体认同,成为应对校舍安全问题的集体共识,因而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社会效果。人民网、凤凰网、中新网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央视《东方时空》、东方卫视《看东方》等节目特别强调了这一观点。

评论写作的专业性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暨南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专业教师将这篇评论作为评论写作的教学范本。经作者同意,评论拟入选北大出版社《新闻采写》教材。

鉴于这篇评论的观点价值和时代意义,尤其是学校功能定位上的观念启蒙意义,作为中国教育报专栏评论家,作者获得教育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3年度教育好声音”和“2013年度锐评”。

第二十三届【2012年】

4.唯有走在变化之前

——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

时隔不到两天,就在我们身边,两家曾经赫赫有名的企业传出的消息撩动了人们的神经:

乐凯胶卷把曾经的辉煌永远定格到“底片”中———9月4日,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数码影像对银盐影像产品的冲击,决定停止彩色胶卷的生产。

泊头火柴再也擦不出自己希望的“火花”———9月6日,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举行资产处置拍卖会,最后一批设备被拍卖,这标志着亚洲最大的火柴厂彻底走进历史。

胶卷和火柴,不只是两种产品,它们已经化身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人们生活的记忆。欢乐时刻,多少美好的瞬间定格在那一盒胶片中;漆黑夜晚,火柴盒上擦出的火花又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光亮。

乐凯胶卷,泊头火柴,当其盛时,何其壮哉!前者,曾经扛起了民族感光工业的大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胶卷之王”。后者,则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并凭借先进的技术在火柴行业长期领跑。

再好的产品,再大的企业,一旦追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结果只有一个:出局。对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人们扼腕痛惜,颇有“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的悲壮。数码浪潮的冲击,别说乐凯,全球胶卷行业的“老大”柯达也没能扛住。打火机、电子打火器等替代品纷至沓来,泊头火柴破产似乎也是命中注定。然而,这注定是难以逃脱的宿命吗?

胶卷退出了舞台,生产胶卷的企业并非一定没落;火柴淡出了生活,生产火柴的企业也并非注定破产。我们不禁想起了荷兰人引以为傲的飞利浦。这家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100多年前,以生产碳丝灯泡起家。碳丝灯泡早已成为博物馆里的展物,生产碳丝灯泡的飞利浦按说有无数个理由退出历史舞台。可贵的是,飞利浦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传统的照明领域,而是在20世纪的科技巨变中不断超越自我,先后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卡式录音机、CD机等。如今飞利浦不仅是全球第一大照明公司,还是全球第一大医疗系统公司、第一大电动剃须刀生产商,等等。美国作家爱迪斯在《企业生命周期》中说:“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次生命的历程,都会有诞生、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所不同的是,有些企业能够将其中的成长与成熟阶段无限延长。”在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大者并非恒大,强者并非愈强,欲求基业长青,唯有求新求变,不断超越自我。

一位知名企业家曾经这样感叹:“要打造百年老店就需要永远创新,守,永远守不住。”一扇门关上的同时,另一扇门往往已经打开;一个机遇消失的时候,另一个机遇或许正在招手。很多企业发现不了另一扇门,看不到另一个机遇,正是因为有“守”的惰性。在这方面,柯达就是一个教训。柯达一度拥有世界胶卷市场2/3的份额,在很多企业绞尽脑汁调整乃至更替核心业务的时候,柯达却继续躺在胶卷丰厚的利润上睡觉,尘封了自己已经掌握的数码成像技术。当它被数字化浪潮拍醒时,已经时过境迁、大势已去。

令人欣慰的是,泊头火柴虽然走到了尽头,乐凯胶卷却在全力转型。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它的产品或许会失去市场,它的技术或许会落后于时代,但是机遇之门却永远敞开着。只要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还可以生产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研发出更具前瞻性的新技术。我们期待乐凯“转”出一片新天地!

早转型,就主动;晚转型,就被动。求新求变的意识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应当始终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成长。我们河北还有一家百年企业——— 享有“中国煤炭工业源头”盛誉的开滦集团。这些年,尽管挖煤让日子过得还不错,却主动走上了转型之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非煤产业比重占到企业经济总量的78%。主动转型让百年开滦重新充满活力,今年7月,开滦集团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榜单。我们相信,即便某一天煤竭矿衰,开滦集团也不必惊慌,因为他已经凭借转型跳出了资源型企业的兴衰周期律。

身处一个转型的时代,唯有“变”是永远不变的,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言:“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我们期待更多的企业从中得到警示,并努力走在变化之前。

【作品评价】

——乐凯胶卷,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胶卷之王”,泊头火柴,曾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当胶卷和火柴无奈地成为“时代弃儿”,两家具有标本意义的河北企业也陷入了困境。在人们感慨“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时,本文却以敏锐的洞察力指出,未能“走在变化之前”才是企业陷入今日困境的根源。大者并非恒大,强者并非愈强,唯有求新求变,方可基业长青。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所揭示的主题契合了转型与调整的时代主题,有助于企业增强转型升级的主动性。

本文以小见大,角度新颖,寓理于事,文笔清新,表达细腻而有张力,比如,“乐凯胶卷把曾经的辉煌永远定格到‘底片’中”,“泊头火柴再也擦不出自己希望的‘火花’”。

5.雷锋,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雷锋,一个年仅22岁的普通 ********* 战士,在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他的名字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为传颂。尽管历经岁月的冲刷,雷锋这个名字背后的真、善、美精神内涵仍不失为我们现代人道德行为规范的楷模。

不可否认,雷锋精神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他贫苦的生活,身为孤儿的他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带给他的温暖,使他发自内心地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人民、感恩那个令人沸腾的时代。这是一个内心充满阳光、乐观向上的快乐男孩。他也不断靠着自身的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当过农民、当过拖拉机手、到炼钢厂当工人,后来参加了 ********* ,还当选为人民代表。他每一次的工作变动,都是在克服客观条件不足的前提下完成的,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雷锋属于那个时代,但雷锋精神却跨越了时代。雷锋的所为是每一个普通公民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完全能够带给他人快乐的善举。舍己而利他,正是雷锋精神和我们目前正在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谋而合、紧密相连的。雷锋精神的助人、利他精髓也是传承了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从善如流的古训,规范着人的行为道德规范,并在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中影响、塑造着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中国人积善成德的常态行为。

雷锋属于中国,但雷锋精神却跨越了中国。他的形象超越了国家和民族,感动了世界。“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任何国家都会弘扬的人文精神。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街头经常会出现穿着印有雷锋头像T恤衫的青年快乐地助人。泰国 ********* 曾专门印发了《雷锋》的小册子,号召国民学习雷锋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多做有益的事。美国西点军校也曾悬挂雷锋画像,将其视为军士的楷模。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实现“出口”,是和他“专门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人性光芒直接相关的。

尽管当时特定的环境造就了雷锋和雷锋精神,但雷锋精神永远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自觉自愿追求的行为规范的准则。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雷锋是人,不是神。他和我们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一样爱美、爱干净,穿着时兴整洁的衣服。更可贵的是,雷锋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就把快乐带到哪里。雷锋,决不是只属于哪一个时代的楷模;更是所有人从小到大、塑造成长个性的成功典范。

雷锋,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一个又一个“活”雷锋就在你、我、他的心里和身边。(许新霞)

【作品评价】——

该评论是去年3月,在雷锋精神饱受所谓“多元文化价值”理念冲击、并被一些人利用网络进行质疑、非议的情形下,撰写的一篇思想性较强、针对性强、旗帜鲜明的网络评论。评论不仅从雷锋精神内涵、及其个人成长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出发,再度阐释了雷锋精神的意义,还明确指出雷锋精神是跨越时代、民族和国界的“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评论论点鲜明、以理服人,积极回应社会热点,掌握了舆论引导主动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二十二届【2011年】

6.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

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对于维稳大有好处。以 ********* 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在今天的中国,能听到各种声音。两会会场中代表、委员纵论国是,报纸杂志上不同思想交流探讨,新闻评论跟帖动辄上千条,近2亿网民随时写下140字微博……条条声轨,汇成合奏,呈现这个时代多元多样的复杂图景和蓬勃活力。

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声音只是“说也白说”,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这些,都可谓无效表达,有人称之为“沉没的声音”。

无效的表达,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市民带上铺盖卷、排队3天,就是为了能跟领导“说上话”;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公开自己手机号,却因每天上千个电话、上千条短信被迫关机。那些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海面之下这些体量更大的冰块,才是让冰尖浮出水面的庞大基石,也才是决定社会心态的“潜意识”、“核心层”。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上的弱势群体,也是现实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层面,他们既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又鲜有参与 ********* 决策的渠道,甚至无法得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同样薄弱。因此,尽管可能人数不少,他们的声音却很难在社会中听到。

听见与被人听见,本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说话与听人说话,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当表达权已成为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重视这些声音,是协调利益关系、理顺社会心态的起点。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经历着急剧社会转型的国家,广大群众的声音被聆听、被重视,尤为重要。

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纾解的情绪。儿子车祸致残,云南父亲欲法院“自爆”走上极端 ********* 之路;幼女身患绝症,湖北母亲参与“跪行救女”网络炒作……让舆论哗然的事件,都肇始于被忽视的声音。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

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事实表明,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往往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从这个角度看, ********* 就是维稳, ********* 才能维稳。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对于维稳大有好处。

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之责。以 ********* 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说话”、“发声”不仅是表达诉求的基本手段,更成为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环节,成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作品评价】

《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针对现实热点,关注群众利益表达问题。文章认为,群众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的利益表达,正是执政者需要尽可能打捞的“沉没的声音”。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 ********* 就是维稳, ********* 才能维稳。

该文在议题设置上积极作为,将党和 ********* 工作的重点、社会生活的热点、群众利益的痛点、改革发展的难点,汇于笔端,融于一体,力求寻找“最大公约数”。在表达创新上寻求突破,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娓娓道来,既不说教也不居高临下,语言清新、简单直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7.“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

宁波市宁海县出了个“老何说和”,成为近期网上人们议论的话题。“老何”是指人,“说和”是指事。最初,大佳何镇退下来的何姓村干部,自愿进行民间矛盾调解,受到老百姓欢迎。后来,县里发现这个做法好,在全县进行推广,成了一个品牌。据5个乡镇统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像老何这样的调解室调解民间案件300余件,涉案金额300余万元,没有一起因调解不当而转为刑事案件和群体性 ********* 事件。

当前,农村乡镇(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相伴而来的因土地纠纷、宅基地纠纷、山林承包纠纷、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有些还很激烈。而很多群众对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不是很清楚,打起官司来还会产生费用,因此希望通过调解得以解决。而在基层确有一批像老何这样有威望、地缘熟、懂法律、热心肠的老同志,他们出面,很多矛盾会迎刃而解,避免了乡里乡亲的伤和气,节省了时间和由此而产生的费用。宁海县注意到了这一点,积极扶持这一新出现的事物,发挥“老何”们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目前,全县18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立了“老何说和”专职人民调解室。

那么“老何”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老何说和”,首先是说出了“公平公正”。“老何”们都是当地有一定威望的人,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矛盾面前能够有的放矢。在调理过程中,通过说事拉理,给群众一个诉求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并站在公正的角度,不袒护,不偏向,没有个人的私利,群众打心里信服。

说出了存在于基层,外人又难以触摸到的矛盾点。农村“鸡毛蒜皮”的琐事,一般不为外人所知。农村群众相对文化知识有限,遇到问题时,更加渴望得到政策指导、法律服务,需要有针对性的办法。问题面前,“老何”们一看便知,能对症下药。今年初,溪下王村养殖户王某反映,因承包塘管闸门的人脱岗,导致潮水无法进入而冻死全部白蟹,要求镇 ********* 赔偿。镇农办多次与王某协商,愿做一定补偿,但王某提出过高要求。老何根据调查指出,那天的低潮位就是开闸也进不了水。王某被点中要害,自觉理亏,接受了镇里的赔偿。

说出了群众想听的话语。他们与矛盾双方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面孔熟悉,说话不生分,不板着面孔,不居高临下,没官腔,没套话,群众好接受,几句家长里短就促成了问题的解决,用不着非要对簿公堂,出气消怒。有时,他们也可以用一用长者的身份,说些心里话,批评几句、教育几句,群众能接受,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说出人们渴望和谐的心愿。在农村,发生各类纠纷,在所难免,同时,谁都不愿意惹事,都想过安生的日子。老何的调节既有法律上的知识运用,更有构建和谐社会的道理,他们了解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知晓困难在哪里,出路在哪里。调节者和矛盾当事双方的愿望是一致的,老百姓听着信服。所以,解决几百起,没有一起反复的。

有网友评论说:“老何说和”是在“鸡毛蒜皮”中挖到了“金子”,一个个矛盾,被解决在萌芽状态,就大大减少了铸成大矛盾的可能,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是用金钱所买不来的。

那么为什么要“老何”来说呢?

现阶段社会矛盾多发,农村的有些情况更加复杂,解决起来也比较棘手,实践证明“老何说和”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老何说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事物,其社会意义在于它的群众性,基层群众间发生的矛盾,最终由群众自行调解解决,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调解过程在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解决在基层,没有发展成为 ********* ,也没有形成网上热点事件,是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是社会所需,民心所向。

18年前,西店镇王家村两个王姓村民,因承包地问题产生纠纷,关系逐渐僵化,矛盾很深。“老何”在受理该纠纷后,一遍遍地做双方的工作,同时利用自己在村中的人脉和威望,请一些老村干部、老党员、双方当事人的好友一起协调处理,在反复调解六个月后,双方终于做出让步,一桩18年的积案在半年后得到解决。

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很关键一点在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力度,正确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及时恰当地回应和疏导,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不采取切实措施缓解和解决群众中的矛盾,就容易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使矛盾不断发酵激化。近年来,农村不断出现的因邻里纠纷导致的恶性事件,因土地纠纷、房屋拆迁引发的 ********* ,不得不让我们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工作更加重视。

社会管理创新,农村是个大舞台,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小康生活。宁海的“老何说和”针对性强,运行成本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做法是新时期出现的新鲜事,值得提倡。正如同有的网民在留言中所说:“是一种发扬民间智慧的创新”。“老何”说的以及做的,恰恰是当前社会管理工作中所探索出的一套有效办法。

【作品评价】

社会管理创新是2011年中央抓的重点工作之一,浙江省被确定为试点省,而宁波又是试点地区。当前社会矛盾频发,如何探索这一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为改革发展服务,是摆在各地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该评论针对“老何说和”这一民间新出现的调解方式进行客观评述,指出这一做法之所以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坚持了“公平公正”原则,符合基层实际,找到了矛盾点,回答了老百姓渴望解决的难点问题,说理性强,论据充分,对基层的社会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8.中国不是中东

利比亚动乱,联合国估计,到2月26日至少1000人死亡。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的副秘书长阿莫斯3月7日说,利比亚10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从电视新闻画面上看到,无数利比亚难民逃离祖国,开始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不知何日是归期。这让人长声叹息:国家动乱,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从去年底开始,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局势剧烈动荡,人民遭受巨大灾难。当世界正在为中东思索解决之道的时候,境内外竟然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图谋把祸水引向中国。他们通过互联网煽风点火,希望在中国也挑起“街头政治”,以此搞乱中国。

但是,中国不是中东。

中国的人心思稳。人民由温饱而小康,正在小步快跑追求幸福生活。中国人民深知,过好日子的前提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新中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初步繁荣昌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的人心,怕动荡,怕折腾,盼安定稳定,盼和谐和平,盼着一心一意谋发展,过上更好的日子。大多数人心思稳,极少数人想乱也乱不起来。

中国 ********* 执政的根基牢固。近年来,中国办奥运会、办世博会、办亚运会,这些喜事办得好,中国人民平添了多少喜气?汶川抗震,玉树救灾,率先冲出金融危机,直到最近从利比亚的大撤离,这些难事办得好,中国人民平添了多少豪气?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大国,全世界都刮目相看。这一切,是哪个政党领导的?是中国 ********* 。去年,一项针对22个国家的皮尤民调显示,绝大部分国家的人对本国前进方向不满,可中国例外。调查报告称:“只有在中国,占压倒多数(87%)的居民对国家状况表示满意。”美国《时代》周刊3月7日报道说:“在中国,人民认为 ********* 政权创造了迄今为止全世界最惊人的经济增长。经济危机期间,就在其他国家遭受重创之时,中国继续前行。为什么要把 ********* 赶下台呢?没几个中国人愿意冒险制造 ********* 式的混乱。”

中国早就废除了事实上的领导人终身制,领导人有序更替已成惯例。中国已经没有领导人执政20年、30年、40年的现象。中国已经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正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国人完全可以在现有法律体系和民主制度内参政议政,没有必要通过“街头政治”制造动乱来达到政治目的。

中国领导人一直以来顺应民意,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过去中国大学生是“百里挑一”,现在每4个18至22岁青年中,就有一个大学生。大学生多了,就业难的问题又出来了。还有房价高,物价涨,贫富差距大等等问题。正在两会上审议的“十二五”规划,正在两会上审议的 ********* 工作报告,都有一系列解决办法。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只有发展,只有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当然,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去解决,社会就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进。而“街头政治”,只会制造社会震荡,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只会使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社会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不是中东,想把中东乱局引向中国的图谋注定落空。

【作品评价】

很有说服力,无论是作为外宣还是内宣,都是难得的好文章。”本文是中央大报中第一个明确批评境内外别有用心的人想在中国搞“街头政治”这个敏感话题,及时有力地发出中国声音。文章抓住要害,逻辑严密,标题鲜明简练,及时有效地引导了国内外舆论。

第二十一届【2010年】

9.理性表达爱国热情

中国个别城市近日发生了涉日 ********* 。部分群众对前一阶段日本一些人士的错误言行表达义愤,表达爱国热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几天前表态时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主张,应当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对非理性、违反法规的行为是不赞成的。相信广大群众一定会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这几句话,虽然简短,但说到了点子上,值得大家深思。

在对日问题上,中国 ********* 一向是立场鲜明的。近期沸沸扬扬的“ ********* 事件”,中方就明确指出,“ ********* 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 ********* ”,日本国内一些人企图通过此类问题“损害中国领土 ********* ,破坏中日关系,他们的图谋是不会得逞的”。中方也一再表示了发展中日关系、解决中日问题的诚意,“中日两国互为近邻,坚持发展战略互惠关系的方向,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双方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中日关系中的问题,维护两国关系大局。”中国 ********* 的严正立场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尊严,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是掷地有声、毋庸置疑的。然而,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士喜欢撩拨中国人民的神经,寻衅滋事扩大事态,破坏中日友好关系,伤害亿万中国人民感情。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民族尊严受到挑衅之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爱国的热情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展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最朴素最深厚的感情,这种爱国热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充分肯定大家爱国热情的同时,也要指出,怎样表达爱国之情,用什么方式表达爱国之情,也至关重要。依法、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应当看到,我们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在我们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面对复杂环境和各种矛盾问题,如果不能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也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依法理性表达爱国情,特别是把我们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维护好我们国家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的局面,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赢得发展的契机,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这是真正的爱国,也是形形色色想把我们中国搞乱、搞垮的境内外敌对势力所最害怕的。

中日互为重要邻国。两国之间存在一些敏感、复杂的问题,应通过对话方式妥善加以解决,共同维护两国战略互惠关系。我们要坚信,在以胡 *********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 ********* 一定能够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好中日关系,有力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我们应该以大局为重,冷静理智、依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把宝贵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本领的实际行动,把强烈的爱国激情凝聚成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稳定的共同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古老的中国日益焕发青春,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中国正在走向强国之路,也在涵养大国心态。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强大,更包括精神力量的强大。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很长时间都要回答好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大国,如何学会承受各种压力,如何善于在压力甚至是打压之下更好地发展。近几年来,抗击汶川大地震、成功举办奥运会、抗击玉树地震、应对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中华民族在应对难事、办好大事中、在灾难和荣耀中砥砺了民族精神,磨练了民族意志,形成了空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都为我们今后迈步向前、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积聚了宝贵的精神动力。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什么魑魅魍魉,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无论什么艰难险阻,都挡不住13亿中国人的幸福追求。我们应当树立大国风范,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团结、理性、智慧与勇气,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坚定、开放、自信与自强。我们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奋进,将亿万国人的爱国热情化为强国行动,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祖国就一定会和谐发展繁荣富强!

10.谱写自主创新的辉煌篇章

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自主汽车技术与产品成果展,汇集了奇瑞、比亚迪、东风、一汽、上汽、广汽等一批国内自主汽车厂商,集中展示了他们最新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展会回顾和总结了我国自主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为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自主汽车开辟了新的渠道,对推动我国自主汽车产业不断创新、更好地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拥有自主技术,推出自主品牌产品。事实证明,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由汽车市场大国走向汽车产业强国。

当前,我国汽车业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一方面,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再次保持了令众多国外汽车市场羡慕的“销量井喷”,汽车销量高达901.61万辆,同比增长47.67%。业内人士指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心将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移是历史必然。另一方面,世界新能源汽车时代提前到来。面对全球范围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和巨大环保压力,作为石油消耗和环境污染“大户”的汽车业正在进行一场重大技术变革,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并由其逐步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已是大势所趋。为抓住汽车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和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跨国汽车企业纷纷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力求在开发新能源汽车方面占得先机。国内汽车企业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当前的机遇与挑战,主动适应国内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自主创新,努力提高我国汽车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在这次展会上,新能源、节能减排车型占展出车辆的20%,成绩令人欣慰。这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力度,广大汽车企业也不断增加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投入。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差距不大,尤其在纯电动车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燃料电池轿车研发也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些都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完全有能力抓住新能源革命的历史机遇,赶超国际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汽车产业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努力占据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谱写汽车业自主创新的辉煌篇章。

【作品评价】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由于有全局眼光,站得高,看得远,观点明确,充满张力,充分体现了经济日报作为党报应有的权威性、指导性,并对汽车行业和企业来说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文章观点鲜明,信息量大,结构清晰,逻辑顺畅,文字简练,是一篇评论佳作。

11.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篇幅过长,略)

此文是党中央机关报2010年度分量最重的大型政论之一。文章透彻领会中央精神,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放在整个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考量,旗帜鲜明地指出,继新中国成立实现社会制度转型、改革开放实现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发展方式转变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将确定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奠定未来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这一源于人民日报的重要政治判断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凸显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诸多同类文章中引领新声,高出一筹。

食品安全就该“人命关官”

12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新增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修改了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条件,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担刑责,后果特别严重的要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刑期。在岁末年初这个节点上,这一消息无疑让正担心假日食品安全的百姓拍手叫好,食品安全不仅“人命关天”,更该“人命关官”。

食品安全一直都是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尤其是今年以来,豇豆残留农药、玉米奶含三聚氰胺、地沟油进餐桌、火锅底料满是化学剂、蘑菇漂白、葡萄酒勾兑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老百姓用跑不赢CPI的微薄收入购买食品,但最终却付出了身心俱损的代价,这何其让人心寒。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食品安全的议题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代表并为此纷纷建言献策,但依然未能阻止后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痛定思痛,为何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纵观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发现,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禁”的方式上。最近曝光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中,大多都是由媒体曝光后,监管部门才介入调查。虽然事故发生后,各级有关部门都行动迅速,查禁措施也十分得力,但如果缺乏有效的事前监管,总是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才突击行动,这种“闻灾方重视,亡羊才补牢”的监管方式,早已让群众对监管部门失去了信心。

关于食品安全,慨叹“人命关天”是没用的,关键还是要“人命关官”。为什么食品安全监管总是屡屡失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就是失职的成本太低了。现成的监管要大有作为,首先要厘清基本的权责利关系。

目前,法律对食品生产、经营等人员明确了刑事处罚,但对监管人员失之于宽。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相关监管人员,只是规定了行政问责,而不是更严厉的刑事惩罚。也许正因如此,不少监管人员避重就轻,对食品安全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了食品安全事件,除了生产和销售的相关人员被惩处外,负有直接监管之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往往逃脱刑罚,即便被免职也只是走过场。

因此,此次刑法修正案草案新增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明确渎于职守的监管人员将要承担刑责,将“人命关天”与“人命关官”结合起来,无疑令人十分期待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唯有法律得到真正执行,将问责刑罚落到实处,群众心头之虑的食品安全也才会有保障。

【作品评价】

2010年12月20日,刑法修正案草案新增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本文以此为由头,从当前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入手,就“食品安全不仅‘人命关天’更该‘人命关官’”展开行文,文章观点独到、层次分明、论证充分,一针见血地切中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要害,读后让人拍手称快。

12.留白的艺术

王学文

留白,传统绘画的一种极高境界,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蓝色经济版图上充分留白,亦是别有韵味。

莱州拥有山东半岛北部最大的浅滩,面积达5500公顷,浅滩及附近海岸蕴藏的石英砂资源,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谓寸土寸金。但为了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莱州在去年申请设立了省级特别保护区,对一切向浅滩掘金的活动说“不”。面对巨大利益毅然“ 留白”,“舍”与“得”、“进”与“退”尽在方寸之间,“画”之格调,高下立判。

发展蓝色产业,要的是高端、高效和生态,开发与保护并重是基本要求。如果说开发是“运笔”,那么保护就应该是“留白”了。依照我们目前的开发技术,全面开花式的开发,资源利用率不会很高,浪费在所难免,在很多方面还难以达到开发与保护共赢。为此,采取有取有舍的态度,对于那些技术和市场条件成熟的资源,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给予积极开发;对于那些开发条件不具备的资源,则“冷藏”起来,留足空间,留给子孙后代们破土开发,这是富有远见的选择。

留白最讲究的是,既有热情又掌控热情。若热情过度,势必烧灼美的空间。

起步阶段的蓝色经济区,是一片发展的热土,最热的当然是项目。没有新项目,高端高质高效无从谈起;发展蓝色经济,上项目天经地义。但上项目必须考虑“要素效率”。如果有菜就拾到筐里,拾到筐里再贴标签;有空白土地就上项目,把项目搬到海边就当是蓝色产业,以为这样就是抓住了机遇、用好了资源,而把“留白”抛诸脑后,则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土地指标不够用,优势项目无法落地”等问题。拾到篮子里就当菜,项目的“要素效率”势必低下,不但规划内的土地和资源不够用,就是本该留白的土地和资源也终会耗尽,在这种情况下搭建蓝色经济框架,极易进退失据,而且只能是原有路径的重复和循环。

抓住发展蓝色经济的宝贵机遇,需要勇进,更需要审慎。既讲发展热情,又讲科学理性,找准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点,异常重要。

在蓝色经济区走走看看,积极作为而又科学务实者,大有人在。在海阳市的蓝色工业园区,有一个铁的规定,入驻园区的项目,厂房建设不能低于两层,并且鼓励盖多层厂房。在市场法则效应失灵的时候,发挥“ ********* 之手”的作用,是制止资源浪费的有效办法。

但从根本上消除资源浪费,还是要走市场的路子,通过理顺能源资源价格体系,建立起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过去那种不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只能诱导和放任企业大手大脚耗费资源,甚至寅吃卯粮。而理顺资源价格体系,企业生产成本相应上升,将倒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降低生产耗费,从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深圳的可用土地本多于香港,到2003 年末,深圳的GDP仅为香港的1/6 ,却已出现用地紧张情况,而香港只开发了可用地的22%。有经济学家分析,粗放型发展方式是出现这种症状的病根。据此,在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要将蓝色经济区建设与高端产业聚集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结合起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上生态环保项目,大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资源环境充分留白。在这种意义上,留白的艺术,其实就是科学发展的艺术。

【作品评价】

开发与保护,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建设新经济区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关系转变发展方式这条“十二五”主线。本文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半年,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伊始,就很有前瞻性地提出这个问题,并提出通过发挥 ********* 和市场作用、实现科学发展来解决,给决策者以提醒和建议,对全国也很有借鉴意义。

本文是一篇调研式评论,从事实出发,用事实说话,文笔形象灵活,颇有文采;以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比喻“保护”,并以“留白”作题,生动贴切,主题鲜明,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13.专家哪里去

张显峰

这似乎是一个很无聊的设问。如今专家遍地走,企业的产品推介会上, ********* 组织的项目论证会上,电视荧屏上的养生节目里……满眼都是专家身影,充耳皆是专家声音,怎么会生出这样的疑问呢?

但大家不知有没有这种感觉:每遇攸关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发生,人们期待专家通过媒体给出权威解读时,专家却好像突然销声匿迹了。

君不见,“三聚氰胺”从奶粉里跑出来时,“聚二甲基硅氧烷”借洋快餐端上桌面时,“二啞烷”或能致癌的消息从洗发水中流出来时,人们对这些冷僻的化学名词充满了未知的恐慌。致癌,还是不致癌?能吃,还是不能吃?人们期待权威的答案。但在这些事件曝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你可曾见到哪位权威专家主动站出来解答过公众的疑虑?

你就很奇怪,明明一些专家曾在企业的产品推介会上,大讲科学常识以佐证产品的功效;明明一些专家在 ********* 组织的发布会上,以这些领域的权威专家自居……为什么当他们走下推介会或者发布会的主席台,你再问,他不是笑而不答便是无可奉告了呢?当然,还有一些专家,确实是某些领域的权威,有着相当的公信度,但当媒体寻到他时却是尊口难开。

不能排除一些专家担心缠身纠纷的顾虑,但大多数时候,专家不是被经济利益左右,为人情圈子所困,便是被行政权力所囿。他们需要照顾的情绪太多,也就只好装聋作哑。我的同事前不久受命采访某“国家局”专家,解答公众对极端天气频仍的疑惑,不料没一个专家敢接受采访,说是领导的指示,不能随便说话。专家丧失了独立性,成了经济利益或者政治权力的奴婢,要么乱说话要么不说话也就在所难免。

真正的营养专家不能给公众科学的知识,张悟本、李一这样的“大师”和“神仙”就会乘虚而入;地震专家、气象专家不能给人们权威的解读,各种谣言就有了市场。最终, ********* 的公信力、专家的信任度和公众的利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损伤。

聪明的 ********* 应该学会给专家发声的自由空间,这种公开、民主的态度只会平息恐慌而不是制造恐慌。而有担待的专家应该努力争取发声的机会,要有勇气打破利益和权力的控制,做独立的知识分子。有人会说,这对专家不公平,他们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作为掌握专业知识的公共知识分子,专家必须承受这样的挑剔。不为私利和权力鼓噪,只为公共利益代言,这是专家本应信守的道德底线。

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候不见,对专家来说,都是不可宽恕的丑闻。

【作品评价】

这是一篇杂文式短评,文字犀利诙谐,论述严谨深入,读后令人深思。文章以“专家哪里去了”设问,以公众普遍的感受落笔,给人以强烈的共鸣感。文章对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部分专家失语的现象进行了有力抨击,并指出专家失语和为利益集团代言在本质上并无二致,一样损害学界的社会公信力。

第二十届(2009年)

14.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

最近,有个“弯道超越”词汇很时新,诸如“正是弯道超越时”、“超越常在弯道处”等等,常见诸媒体。

“ 弯道超越” ,原本是赛车上的一个术语,指参赛车手在拐弯处比直线跑道上更易超越对手。有人认为,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处在了“弯道”上,此时正是跨越发展、超越对手的良机。应当说,经济发展上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产业重新布局、企业重新洗牌,新机遇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以“弯道超越”比喻危中之机,有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功效。但算算如下几笔账我们能够看到,这种说法也只能算是一种比喻。

成本消耗账。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驾驶员不会弯道超越,他们知道弯道超越更加耗油,更易磨损发动机和轮胎,损耗车辆寿命。赛车选手敢于弯道超越,很大程度因为这本是“ 烧钱运动”,可以不计后果地“透支”。不过,经济发展是一项长远事业,毕竟不是短暂的赛车。在金融危机还在继续蔓延、市场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背景下,经济运行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在正常发展都遇到巨大挑战时,超常规发展就得付出更大成本、更多代价。那些以超越的名义乱砸钱、乱铺摊子的作为,那种为一时超越让资源能源难以承受的急功近利做法,是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歪道超越”。

安全风险账。赛车比赛中,人们不仅能看到精彩的弯道超越,也常目睹弯道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换言之,超越常在弯道处,事故也常在弯道处。“弯道处要敢于踩油门”,被一些人喻为超越发展之宝典。其实,赛车手进入弯道的第一个动作是踩刹车而非踩油门。好的赛车手,在进入弯道前必须正确判断形势,若遇到了弯道就急着去超车,不翻车才怪。经济发展的弯道,比赛车场上的弯道更为复杂,充满着变数。弯道之处,最需要实事求是,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讲方法、重技巧,量力而行,否则一旦用力过猛,很有可能事与愿违,“半路抛锚甚至翻车”。

实力功力账。在弯道能否实现超越,赛车状况和选手技术功力是比拼的核心。一般来说,赛车上的“ 弯道超越”,以“直道上黏住对手”为前提;若直道上已被对手落下较远,超越纯属妄谈。危机之中,“赶超机遇”的确存在,但能拿到“好牌”的,往往是具有技术领先等优势的企业和地方,而那些落后生产力,受到危机的冲击更为严重。“你开的是拖拉机,别人开的是小汽车,你最该做的是转型换代、积蓄能量”——有经济学家为热火朝天的“弯道超越”泼“冷水”、提建议,不无道理。

细细想来,不是所有的弯道都是超越的好时机,也不是所有的“车手”都可以做到安全超越。金融危机制造的“ 经济弯道” ,有机遇也有险情,能“成”也能“败”,绝不是按照主观意愿想超越就能超越的,要实现“弯道超越”,需要拿出大智慧、大勇气,保持冷静头脑,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把一些该算清楚的账算明白、算到位。

【作品评价】

“弯道超越”,是一些地方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一种比喻说法,十分流行。该文既看到“超越”的积极功效,也看到了其负面政策效应,认为“弯道”之中有机遇也有险情,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提醒决策者把应对危机的过程转化为强筋健骨的过程,以更大精力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文章体现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转方式调结构,对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把握后危机时期发展主动权,具有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15.“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

曹林

近来冠以“网友曝”的新闻很是多。有网友曝“湖北29岁市长清华研究生导师年赚千万,只顾赚钱和外出讲课,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网友曝“广东省妇联单位家庭杂志社以‘吃水果’名义开出100多万元虚假发票”,网友曝“发现中石化大楼1200万的天价吊灯”,网友曝“昆明最腐败科级官员400万豪宅随便买”,网友曝“山西某大学60对教工夫妇为分房假离婚”……

刊发这些新闻,既有地方都市报,也有严肃的地方党报——类似挂着“网友曝”名头的新闻,正在媒体大行其道、泛滥成灾。广东和四川甚至有媒体开设了刊载“网友曝新闻”的专版,专门从网上寻找这样的新闻线索,不经调查就把网帖曝光的信息当做新闻原封不动地搬到新闻版上。“网友曝”式报道,不仅成为一种文风,甚至已成为一种舆论监督新文体、新范式。

纸媒记者不经严谨的调查和细致的核实,就以“网友曝”的叙述方式将网帖内容当新闻报道出来,这是一种违反新闻专业要求、很不负责任的行为。靠“网友曝”去剪辑新闻,是一种非常浮躁、很恶劣的新闻文风。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民众掌握了传播主导权和话语权的时代,传播不再是 ********* 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而是多中心、非线性的传播。网络技术降低了传播门槛和传播成本,普罗大众第一次真正掌握了传播的主导权,人们不再只是被动地等着 ********* 发布信息,只要能有一台电脑与一根网线,作为“自媒体”的个人,就能成为信息发布的中心,在网上发言和发布消息—这对纸媒不是冲击,而是福音。因为网络能突破许多信息瓶颈,使记者获得更多的信息源和新闻线索。以前记者很多时候只能借助 ********* 渠道和关系网获得报道线索,而如今却能借助网友的曝光,获得 ********* 豪华办公楼、官员公费旅游清单、史上最牛官员别墅等丰富的线索。不得不感谢这个伟大的网络传播时代,感谢那些“公民记者”,使记者掌握到过去根本不可能掌握的信息源。

但对这个新闻富矿,这个诱引着记者职业冲动的信息源,纸媒一定不能失去职业判断,不能被网友曝光内容的新奇和刺激冲昏头脑,一定要当好把关人的角色。以纸媒的严谨捍卫新闻的品质,保卫新闻人的荣耀,守护新闻纸的公信力。

“网友曝”的叙述方式和报道文风,就降低了新闻纸的公信力。网友曝光某些信息,这是他在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和表达权,当然也是他的责任,他要为他的曝光承担责任,发布假消息了、诬陷他人了或者无中生有了,他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网友曝什么,这是网友的事,当记者看到这样的新闻线索时,就不能陷入网友曝光所预设的判断和逻辑,被不明来源的网帖牵着鼻子走,被那种愤怒的情绪所感染,而要有自己理性的判断。将这样网帖内容搬到新闻纸上时,就更应该非常慎重了。没有确切的新闻源,不经过细致的调查,没有靠得住的证据,就不能当做新闻报道出来。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性,事实都不确定,还能叫新闻吗?

网友当然是可以曝光丑恶的,但当记者将这样署着自己名字的新闻报道出去时,就不能“网友曝”了,而应该亲自调查和核实,新闻叙述的方式就要由“网友曝”转换成“记者调查发现”,网友曝光的信息,要经过记者核实才能写到新闻纸上——这不仅是叙述方式的转换,更是赋予了网帖内容以新闻的生命。可许多“网友曝”式新闻,缺乏这种叙述的转换,我真惊诧于一些记者的大胆,网友怎么曝,他就敢怎么写,没有自己的调查,纯粹是对网帖的剪贴加上其他网友的评论。比如“网友曝湖北29岁市长清华研究生导师年赚千万”这条新闻,绝大部分内容摘自网帖,那个导师拒绝采访后,记者就放弃了对网帖真实性的继续调查,当做新闻报道了出来。

“网友曝”式报道的实质,就是不核实先曝光,再倒逼事主公布相关信息,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操作方式。不错,有时候这样的报道确实会倒逼出真新闻,最终结果也证明网友所曝不假——但这样的“成功经验”并不能证明新闻就能这样写。实际上,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络传播的无序性,网帖内容很多时候乃网友编造。比如,前段时间的“医药代表艾滋传言”、“钞票抽不让座女”、“山东聊城某燃气公司的公关维护计划”等等,最终都被证明是假新闻。纸媒不能玩飙车式曝光,不要以为冠以一个“网友曝”,当最终证明是假新闻时就可以把责任都推给网络。只要刊登在新闻纸上,媒体和记者就得为其真实性负责,为刊登了“假新闻”而蒙羞。网络鱼龙混杂,担当舆论监督尖兵的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一个虚假信息的大酱缸,记者对网上那些充满新闻诱惑的“网友曝”,一定要保持新闻人的理性判断力。

网络与纸媒配合进行舆论监督,应该互相利用各自的优势,而不能在浮躁中强化各自的弱点——这一点,纸媒尤其要当好把关人的角色。不靠谱的“网友曝”在纸媒大行其道,任由这种浮躁的新闻文风盛行,最终只能伤害到整体的舆论监督生态,网络和纸媒的公信力都会大打折扣。

【作品评价】

网络监督方兴未艾,有感于“网友曝”之类的新闻越来越多,甚至有媒体开设了这样的专版,不经调查就把网贴曝光的信息当作新闻原封不动地搬到新闻版上。作者通过分析指出,纸媒记者不经严谨的调查和细致的核实,就以“网友曝”的叙述方式将网帖内容当新闻报道出来,这是一种违反新闻专业要求、很不负责任的行为。靠“网友曝”去剪辑新闻,这也是一种非常浮躁、很恶劣的新闻文风。作者提醒媒体对网络这个新闻富矿,纸媒一定不能失去职业判断,不能被网友曝光内容的新奇和刺激冲昏头脑,一定要当好把关人的角色,以纸媒的严谨捍卫新闻的品质。

16.青年中国说

在举国同庆60华诞的日子里,想起了一个人———梁启超。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眼看清王朝如腐朽之鲁缟,破败之断垣,27岁的梁启超却写出了《少年中国说》,贬斥封建统治下的“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

109年过去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少年主人翁的锐气和精神,不惜牺牲,不怕艰难,终于在60前缔造了一个新鲜活泼的少年中国,终于在今天建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中国!

这个青年成长之艰难举世罕见!尚在母腹中,便历经磨难,家庭四分五裂,连年纷争不断,甚至流离失所,期间更有恶邻肆虐,强人虎视,几度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还在襁褓中,便被蓄意扼杀,与世隔绝,断其粮和奶,剥夺其成长的空间;到了少年,活泼泼生长时,又难免躁动和成长期的烦恼,甚至一度迷失;直至要行成年礼,竟又遇上天崩地裂的大灾难,全球萧条的大磨难!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风吹雨打,竟使他百炼成钢!

这个青年成长之健朗举世无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弱冠少年,勤俭持家,巧谋生计,从一贫如洗到举世第三,是过去1000年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其出生前100年财富总和的100倍;他的大家庭人才辈出,科技人员的数量居世界第二,各项发明排世界第三,大学生数量居世界第一,还制造出“两弹一星”保平安,到“太空漫步”、学“嫦娥绕月”,更是让世人称羡;他的大家庭人口最多,穷人也多,现在绝大多数已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的日子;他的先人曾被人轻慢为“东亚病夫”,去年在全世界的竞技大擂台上,他却一举拿到了51块金牌,高居榜首;他的先人曾饱受外人欺辱,现在他却成为世界上最有发言权的5个人之一,受到世人的普遍尊重!

这个青年成长之前景举世瞩目!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多变化,需要他承担更多责任;世界经济出现了很多困难,需要他做出更多贡献;家庭内部还要更富裕、更和谐、更民主,需要他做出更大努力。这一切还需要他继续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还需要时时刻刻唱起那首著名的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借用梁启超的一句话,欧美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青年国,百业待举!也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青年如天之初日,必将有夫偌大之世界,任重道远!

与青年中国相比,仅仅12岁的重庆直辖市还是一个标准的少年。这个少年还算有出息,大家庭兴修水利,他奉献最多,牺牲最大,使毛主席“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篇成了现实,孙中山先生百年夙愿一朝得偿。前10年,发展比大家庭平均水平高,还新添置了不少家当———1000公里高速公路、30多座跨江大桥、西部第一条轻轨,扩建了国际机场……这两年又栽树种草、修道路、保平安、盖房子,而且身体越来越健康,精神头也越来越好了。但与青年相比,这个少年阅历还不丰富,体格还不健硕,家底还不殷实,名头还不响亮,不过正因为少年,便有更多未知之空间,仍借用梁启超的一句话,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重庆!

谨以此文献给与天不老的青年中国!谨以此文献给与国同辉的少年重庆!

17.“倒钩”事件凸显多元监督重要性

正如“罗马绝非一天建成的”,上海“倒钩”事件之所以积“小患”成“大疾”——从最初的执法方式不当,逐渐放大为全国舆论关注的公共事件,直至损害 ********* 公信力——存在诸多原因,而司法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外部监督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没能切实发挥作用,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重要原因。

********* 行政管理作为最主要、最重要的社会管理手段,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行政力量恰如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侵害公民权利,损害 ********* 公信力,酿成类似“躲猫猫”、“周老虎”的事件。所以,对公权力监督得当,善莫大焉!监督失当,害莫大焉!

********* 行政管理的内容庞大而复杂,难免出现疏漏和错误,诚如上海浦东新区区长姜樑所说,“ ********* 不能够保证不做错事情,但是一定要保证诚实,做错了事就必须要承担责任。”然而,正像“自己的刀不能削到自己的刀把”一样,通过行政机构的内部监督纠察行政失当行为,难免会因共同利益、人情世故等种种因素掣肘,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此时,来自外部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外部监督在“倒钩”事件发酵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难以让人信服。事实上,孙中界绝非被“钓到”的第一条“鱼”。2009年9月,圣戈班集团中国磨料磨具公司市场经理张军“被钓”事件就曾引得舆论沸沸扬扬;2008年3月发生“被钓司机怒杀女钓钩案”,也曾令社会各界哗然。然而,这些由舆论披露的信息,并没有引起 ********* 部门的重视。

同时,外部监督也并没有对“钓鱼式执法”果断说NO。例如,当多位车主通过司法途径对“钓鱼式执法”提出质疑时,竟无一胜诉。法院在相关的司法调查中,难道就一点没有发现“钓鱼”的迹象?如果发现了执法不当的事实,为何没有及时提醒 ********* 部门改正?行政力量过多、过深的介入司法实践,司法监督难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的尴尬现实显露无疑。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外部监督的“缺位”、“无为”,使得“倒钩事件”逐渐深化,并导致了今天的大爆发。

因此,要保证 ********* 执政为民、依法执政,外部监督切实履行职责不可或缺。首先, ********* 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外部监督工作,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强调: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只有 ********* 机关充分尊重、积极配合人大机关、司法机关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工作,把“外化于形”的监督转化为“内化于心”的接受,外部监督才能真正开好局、起好步。

另外,负有监督职责的立法、司法机关和新闻媒体,也要勇于监督。不可否认,外部监督确实有很多困难,但是监督 ********* 执政为民、依法执政,是这些机关和单位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法律的尊严,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退缩。人大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和党的相关政策,努力确保权力中规中矩、监督孔武有力。

潮平两岸阔,风劲一帆悬。上海市委、市 ********* 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倒钩”事件的彻底解决夯实了基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制度,确保外部监督能够切实履行职责,真正做到能监督、敢监督、会监督,这也是“倒钩”事件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作品评价】

《“倒钩”事件凸显多元监督重要性》是新民网系列网论《八论上海“倒钩”事件》中的一篇。这篇评论直接触及监督不力的现状,系统分析了司法、公众和媒体合力监督的重要性,呼吁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真正做到能监督,敢监督、会监督,不断促进 ********* 依法行政。该评论期待多元监督的诉求完全符合温总理所说的“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

第十九届(2008年)

18.以诽谤罪追究记者必须慎之又慎

李国民

如果报道确有失实之处,无论是媒体还是记者本人,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然而,动辄以刑事手段追究记者责任,却是危险的,因为这将让正常的舆论监督举步维艰——

1月1日出版的《法人》杂志(法制日报社主办)刊发了记者朱文娜采写的《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报道了辽宁省西丰县商人赵俊萍遭遇的“短信诽谤”案。西丰县公安局认为报道诽谤了该县县委书记,遂以“涉嫌诽谤罪”为由,对采写报道的记者朱文娜进行立案调查。1月4日,西丰县公安局多名干警赶到法制日报社对该记者进行拘传,未果(1月7日《中国青年报》)。

因“诽谤领导”而获罪,类似案件我们已经见怪不怪:重庆彭水诗案、海南儋州歌案、山西稷山文案、山东高唐网案……但这些案件与本案有一个重大区别:在这些案件中,受到追究的只是事件的一方当事人,即那些“诗”、“歌”、“文”或者“帖子”的作者;而在本案中,报道“短信诽谤”案的记者,也被列为了追究的对象。本案因此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记者可以成为诽谤罪的主体,这一点没有疑义。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曾出现过两起记者因发表报道而被认定构成诽谤罪并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杜融诉《民主与法制》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周威等诉《民主与法制》特约记者石莘元、编辑顾尔石诽谤案。但有一点必须特别指出:这两个案例都发生在1986年《民法通则》公布实施之前,《民法通则》实施后,此类案件基本绝迹。

即便不考虑时代背景和法治环境的差异,我们拿这两个诽谤案例与《法制日报》记者朱文娜卷入的诽谤案相比,也会发现明显的不同:第一,这两起案件的诽谤对象都是平民,不是官员;第二,这两起案件都是自诉案件,没有公安机关的介入。

上述几点不同,也正是舆论质疑的焦点:第一,在民事侵权法律规定日益完备的今天,有没有必要对不实报道提出刑事诽谤诉讼?第二,即便非要以诽谤罪名追究记者的刑事责任,对以官员为“诽谤”对象的案件,认定记者构成诽谤罪的条件是否应该更加严格?第三,即便记者构成诽谤罪,该不该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第一个问题容易回答。个人受到诽谤时,个人的辩白和所受伤害的补偿,可以通过民事诉讼实现。因此,除非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般不宜提起刑事诽谤诉讼。这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对第二个问题,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从法理分析,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英美诽谤法所确立的“实际恶意”原则,值得我们借鉴、参考。“实际恶意”原则本是审理民事诽谤案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审理刑事诽谤案件时,该原则同样适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加里森诉路易斯安那州案”的判决中这样写道:“当以公共官员为对象的诽谤成为刑事诽谤诉讼的基础时,必须以清晰明确、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被告的实际恶意,即被告明知报道有误,或者不计后果地无视其真伪。”正是因为确立了如此严格的条件限制,在英美,官员状告媒体的刑事诽谤案件几乎没有。

对第三个问题,我国刑法有规定,但不够明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诽谤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告诉的才处理”好理解,是指只有在被害人向法院提起自诉的情况下,法院才受理,公安、检察机关不介入。问题出现在后半句“但书”的规定:什么样的情形才构成“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不好界定。这就为一些官员任意解释留下了“缺口”:原本只是普通的侵权行为,却可能在不正当因素干预下,被当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刑事诽谤案件“升格”处理。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对此进行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明确何种情况下才能被视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堵住权力滥用的法律漏洞,确保言论自由的 ********* 原则得以充分实现。

【作品评价】

理性、深刻,是该文最大的特点。文章一上来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进而从政策、法理、法律三个层面,对“以诽谤罪追究记者”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借鉴“实际恶意”原则、完善诽谤罪立法等建设性意见。质疑切中肯綮,分析鞭辟入理,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辽宁西丰警方进京抓记者事件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但网络舆论多是情绪化表达,缺乏对事件的理性分析和深刻反思。有鉴于此,作者在第一时间撰写了这篇评论,率先发出了富于理性、建设性的声音,既有效引导了舆论,也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十八届(2007年)

19.警惕"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

李扬

动辄搬出"专家观点"如今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然而,无可回避的是,专家意见的可信度似乎也在大幅度地滑坡。比如,最近有好几件事让人对某些专家学者的所言所行不敢恭维。

在调控政策之手逐渐引导房价理性归位的时候,不少专家学者在许多公开场合发表力挺房价的高论。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先后有两个楼盘恰在此时盛大开盘,房地产商竟推出了"同质化"的气派庆典,不是大搞那种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而是盛情邀请专家学者作现场演讲,请他们在论坛上发布"房价不会下跌"之类的观点。不管说得如何动人,其实都只不过是转弯抹角地引你掏钱罢了。试想,他们跟推销的售楼小姐比起来,恐怕只是多穿了一件叫"专家"的外套。

前不久,国内一家专搞环境研究的权威机构,经过一番研究竟然能得出一个"科学结论":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当这个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相信的"科研成果"公之于世时,立即遭到了各方的质疑。很快,有报道"揭开了盖子"--原来,这个环境研究课题是由一家汽车公司赞助的!此外,在"苏丹红"、"雀巢奶粉"事件风波中,专家的表现忽左忽右,有位学者竟抛出了"一支烟就含多少苏丹红"的袒护之辞,难怪新华社记者在报道中感言:专家"别卖了科学精神"!

在普通公众的心目中,学者是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受尊敬的群体。但以上这些专家学者的表现,更像是表演。这种"专家秀"直接玷污了专家学者得以安身立命的良知道义和学术操守。

专家观点失却公信力的背后,是部分专家与某些利益没有了距离。少数专家学者与开发商等利益团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所谓学术研究的公正与科学自然蜕化变质了。诸如此类的"专家观点",尽管有"专家"在场,但知识分子保有的理性与操守却缺席了,这实际上是学术的失语,发生了腐败的"学术寻租"。这些学者凭借自己耀眼的学术头衔,手中的鉴定权、论证权、签字权去堂而皇之地攫取一笔可观的评审费、润笔费、讲课费。但实际上为利益驱使,玩"学钱交易",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结果是,受利益主宰的专家意见又主宰了不知就里的善良听众。从股市到房市,站在利益集团前面做代言人、吹鼓手的学者专家并不鲜见;还有,某些经济学家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一次次说出"屁股决定脑袋"的误人误市的言论。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愤言提出封杀"社会活动院士",剑指的正是这类"利益的俘虏"。

如果最信赖的专家把屁股坐到"利"字上去了,日后谁还听专家的话?学者自贱,导致的将是学术自戕、文化自贬。专家不能不自重,要切实担负起专家应有的责任。什么是专家的责任?一是尊重科学的求真而独立的品格,二是全心服务公众的义务。做到了这两点,也就自然远离利益集团的金钱诱惑。

当越来越多的专家走进百姓生活、进入公众视野时,我们不仅要强调道德的自律,而且更要善用制度性的他律来共同维护专家观点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只有制度性地剔除那些"利益专家",实现专家观点的"去功利化",才能从"专家意见"中聆听到坚守科学精神又为公众服务的"专家观点",如此既有益于社会又裨益于学术。

【作品评介】

"专家观点"失去公信力的背后是学术良知与操守的缺席,是利益或利益集团对专家学者的侵蚀。本文抓住这一"习焉不说"的不良现象,以一连串事实为依托展开评析,鞭辟入里,犀利深刻,语言生动,是一篇彰显党报风范的新闻时评。这也是媒体较早对此现象进行深入批评的评论。

20.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爱国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信念。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面对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大事大非的问题,用一定形式来作出理性的表达是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最近,日本右翼势力再次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激起了曾深受战争戕害的亚洲和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连日来,针对日本 ********* 纵容右翼分子,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作法,中国民众表达了强烈不满,展现了爱国主义热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日本右翼还有如此劣行,是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原因的。它既与日本对战争缺乏深刻反思有关,也与亚洲地缘政治格局近年来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快速发展有关,而美国的亚洲战略又一直影响着日本对待历史、对待中国的态度。这些不同层次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日本出现了右倾化的思潮。在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遭受严重伤害之际,我们理应表达自己的义愤。但是,仅仅表达义愤是不够的。采取一些有违法制的过激行动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既要有热情的表达,更要能够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在表达义愤的时候,难免有一些过激的言词,但义愤的宣泄不应超越法律,非理性的无序举动不仅无助于揭露日本右翼的真实面目,反而会授人以柄,给右翼分子攻击中国、欺骗日本民众增加口实,甚至伤害一些真心与中国友好的朋友。

我们应当看到,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也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的。改变这一基础,既要有义愤和激情,更需要智慧与自信,做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当年犹太人为揭露德国纳粹的罪恶,为了让世界人民认识到纳粹的危害,扎扎实实地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他们通过深入揭露德国纳粹反人类罪行,通过对战犯坚持不懈的追查,让纳粹分子在国际上成为丧家之犬。二战的反思能够渗透到德国和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与犹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今,“奥斯威辛”早就超越了地名的含义,这个建有毒气室的集中营已经成为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的象征。在历史学、哲学、神学、文学等诸多人文学科中,它不仅是一个学术名词,更意味着人类对历史苦难和人性的重新认识。而在战后这些学科的发展中,大都可以看到犹太人留下的深刻印记。现在的亚洲和国际政治格局虽然与当年有所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在这方面,我们中国人也有着许多亲身的体会。当年那些经过抚顺日本战犯改造所教育的日本军官最后有不少都成为坚定不移的反战者,日本一些年轻人就是因为受了他们的影响而站在当前反对右翼的第一线。通过对战犯的改造和教育,中国人民展示出了巨大的理性的力量。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作为邻邦的日本对历史反思不足,对中国实力的增强又持怀疑态度,这无疑会带来一定的麻烦。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日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是大势所趋。目前,中日之间经贸交流数额很大,今后无论是在经贸还是在文化等许多方面,交流的层次还会不断加深。这就会为促使日本做出深刻的反省创造条件。当年法、德两国人民能够消除隔阂,与德国 ********* 的道歉与反思有关,也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特别是民众之间的深入交往有很大关系,后者更是增加双方互信的基础。因此,要促使日本能够以史为鉴,就不是只宣泄一下愤怒的情感能解决得了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促进更广泛的交流,更多地展示理性的力量。要用这种力量来让日本人民,让世界人民更多地认识日本右翼的真实面目和危害,营造一种让右翼难以生存的国际舆论环境。因此,激情加理性才是我们表达爱国热情的正确态度。

21.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

今年以来,“恶搞”几乎成了互联网上最流行一个新词语。针对网上“恶搞”愈演愈烈的现象,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批评意见。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网民对“恶搞”的消极影响有了清醒的认识,“恶搞”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然而,也有一些人对反对网上“恶搞”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大惊小怪。最近,有的互联网站负责人甚至公开宣称“‘恶搞’是好事,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代表”,并且表示要“将‘恶搞’进行到底”。这些论调,使不少网民的思想产生了新的混乱。

在举国上下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网上“恶搞”究竟是不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代表”?这是一个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恶搞”的对象、手段和内容,并与和谐理念的要求相对照,就会得出否定的答案。

网上“恶搞”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对“搞”的对象不加限制。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什么事都可以拿来“搞”。和谐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恶搞”则只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有人说:“现在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这么大,娱乐一下还不行吗?”不错,人人都有娱乐的自由,但绝对没有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权力。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传播效应很强,网上“恶搞”和自己关起门来开玩笑有着根本的区别,用“自娱自乐”来为“恶搞”开脱是解释不通的。一些人肆无忌惮地拿别人来“恶搞”,并且轻描淡写地说这是“幽默”,但却从来不把自己作为“恶搞”的对象,由此可见,他们自己也是不接受这种“幽默”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公民道德的一条底线,也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为人处事最讲究将心比心,而“恶搞”恰恰缺失了一颗尊重别人的善心,这与和谐理念所倡导的仁爱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网上“恶搞”的显著特点之二,是对“搞”的手段不加约束。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搞”都可以。和谐理念强调民主法制意识,要求以理性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恶搞”则只顾自己情绪的发泄,不考虑采取的手段是否合理合法。一些人之所以对“恶搞”持肯定态度,理由就是“恶搞”代表了网络文化的一种创新。问题是,“恶搞”能算真正的创新吗?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新的事物,在于产生质的进步,而“恶搞”热衷于把矛头指向著名人物和经典作品,恰恰说明了其创新能力的不足。简单归纳一下就会发现,“恶搞”所用的手段不外乎是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哗众取宠之类,起的都是贬损、歪曲、破坏的作用,这和创新是沾不上边的。实际上,由于上述“恶搞”手段的肆意使用,网上有关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方面的争议已经屡见不鲜,和谐有序的网络氛围已经受到极大的挑战。只是由于网络 ********* 成本较高、难度较大,才使这些行为更多面临的是道义上的声讨,而非法律的追究。但是,和谐社会终究是不会包容超越法律的特殊行为的。

网上“恶搞”的显著特点之三,是对“搞”的内容不负责任。也就是说,不管“搞”成什么样子都可以。和谐理念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求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恶搞”则颠覆主流意识,混淆是非荣辱,置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于不顾。应该承认,许多“恶搞”行为起初并非抱有恶性的意图。但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恶搞”作品在网上的流传,其中包含的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随之扩散,对网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人说:“难道所有的东西只能有一种解读吗?”诚然,和谐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百花齐放,但是,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主流意识,多元之上必须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我们建设和谐文化,要以国家的根本大法为指南,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主导。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雷锋、董存瑞、任长霞这些英雄人物,毛主席诗词、《开国大典》、《闪闪的红星》这些经典作品,都是不能以任何形式被“恶搞”的,因为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今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无论从对象、手段还是内容来看,网上“恶搞”与和谐理念都是相悖的。尽管有的“恶搞”作品很能吸引眼球,也确实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但是,并非如同一些人所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恶搞”不断冲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和主流意识,导致文化虚无主义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引起全体网民和网络工作者的高度警惕。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 ********* 网上“恶搞”之风,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为建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和谐网络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22.比应试教育更可怕的

李泓冰

上海的复旦、交大两所大学上个周末进行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资格测试",通过的考生有望在面试之后,拿到两所名校的"入场券"。名校将自主招生比例扩大到近10%,拨动了社会上极为敏感的那根升学神经,被媒体纷纷称道,认为是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

可是,家有中小学生的家长,看到这则消息,却开始担忧了。何也?

原来,要拿到名校的测试资格,首先要拿得出"各项能力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有人说,这下子原本就烫手的奥数热将再度被"自主招生"这根指挥棒推波助澜。否则,没有证书,如何能挤进名校视野?而为了这纸证书,孩子们付出的是怎样的代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例子就是,一些进入名校的理科奥赛摘金夺银选手,纷纷要求补上国学课,因为在中学他们的语文课等"无关"课程,几乎都要为竞赛让路,以至于写一篇通顺的文章都很吃力。

我们能说这些聪明的孩子,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吗?

据说,这个以面试为主的自主招生,也是有"国际惯例"在先的。外国的一些名校,就有类似的招生形式。但是,在我们整个社会对优秀学生的衡量标准仍然单一、在社会诚信体系仍然缺失、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得不到根本改善的前提下,某些学校试图单兵突进的"破冰"尝试,恐怕要把困难想得更充分一些才是。否则,不但难收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和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

与复旦、交大自主招生几乎同时,近几天北京、上海等地都纷纷出台中小学招生政策,无一例外地强调"就近免试入学,严禁与入学挂钩的选拔测试",严禁根据各类竞赛证书录取学生。可是据一家教育网站透露,一些正牵着孩子、抱着证书、参加所谓名校的各种考试的家长们,对此却深表怀疑:"每年这样说,每年那样做。说了也白说,做还是照做!"

这才是更可怕的!

试想,准备升学的孩子们,在疲于奔命的各种形式的考试之间,听到"每年这样说"的义正辞严的规定,被"说一套做一套"的现实活生生地"教育"着,会怎样看我们的社会诚信?

因此,有必要反思已经进行了若干年的"素质教育"。我们强调的"素质"是什么?如果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那么孩子们会发现,原来他们信任的老师和家长,是言行不一的。就算我们的媒体和学校,把诚信喊得震天响,孩子们还会相信吗?

这恐怕比应试教育更为堪忧。

【作品评价】

及社会效果——人民日报刊发的这篇时评角度很新,发人所未见,指出尝试招生改革固然值得支持,但在我们整个社会对优秀学生的衡量标准依然单一、在社会诚信体系依然缺失、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得不到根本改善的前提下,改革竞赛门槛,以各种"证书"作为名校面试资格,只会引发另一类应试热潮,而且,说一套做一套,会使下一代对社会诚信失信任,从而对自主招生改革提出善意提醒。文风犀利有度,见微知著。该文反响颇大,当时国内各大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搜狐、新华、新浪等,立即将之置于首页突出位置。央视及众多媒体亦突出刊播或转载,引发又一波热议,将相关讨论引向深入。时隔一年,上海两高校的自主招生,就提出降低门槛,证书之类不再作为重要条件。

23."加分令":左手插进右兜

田泓

最近,福建漳州市 ********* 的一条规定引人注目。该市下发文件,规定纳税达到3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家子女,中考可加20分。此举引发了一场关于 ********* 权力和教育公平的争议。

支持者认为,这项措施繁荣了地方经济,出发点是好的。有数据为证--今年上半年,漳州民间投资增长26.3%,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0.8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投资增幅高达72.9%,创下历史新高。

反对者认为,"加分令"把财富作为入学标准之一,是典型的"劫贫济富",不仅有违教育公平,也加剧了"马太效应"。

据报道,"加分令"披露以来,漳州市 ********* 和市教育局面临很大的压力。压力之下,恐怕更多的是委屈和尴尬:以几个入学名额,换取一方繁荣,如此"善举"为何未能得到百姓理解?

这种尴尬凸显的,其实是地方 ********* 行政角色的错位。我国各级 ********* 承担着引领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保障的双重责任。由于经济建设的成效更加直观,也由于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财力支撑,一些 ********* 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错了位。在"加分令"事件中, ********* 用教育的公共资源"补贴"本应由市场调节的经济事宜,实质上,是一种资源和权力的错配。

类似的角色错位和手段错配并不鲜见。以经济手段来维护社会公平,用公共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结果是市场的权力化和公共事务的市场化。这就好比把左手伸进右兜,怎么看怎么别扭。

这种错配,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都是一种伤害。在漳州市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除了加分之外,还有一项优惠:"允许其两部公务用车两年内在市辖收费站免费通行"。市 ********* 的解释是,这是给予民营企业家以 ********* 官员同样的尊重。由此可以推知,当地的 ********* 官员在公路收费等经济活动中也享有诸多"优惠"。民企可以要求尊重,那么外企、国企是不是也可以有同样的权利?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充满特权的市场是不可能充分实现效率的。发展民营经济,最重要的是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 应该在市场准入、企业 ********* 等方面做文章,而不是通过占用公共资源来实现所谓"尊重"。同样,"加分令"以纳税额度为标准,为"用钱买分"打下伏笔,最终也会扭曲考试的公平性。

人们之所以对教育公平看得如此之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公平是保证整个社会利益调整在和谐、公正与理性中进行的底线之一。如果连教育也唯利是图,渐渐断了贫寒学子的向上之念,不但会让社会失去了创造活力,也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据说,"加分令"的制定,最后拍板的是 ********* 官员。这也说明在制定政策时,还是"长官意志"主导。对于考试加分之类关涉民生的事,是否应该多听听民意,多走走程序? ********* 把左手插进右兜,归根结底恐怕还是头脑中少了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弦。

【作品评价】

文章评价及社会效果—— ********* 究竟应该管什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 ********* 的角色定位。而 ********* 与市场的关系,正是 ********* 转变职能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这篇时评,由福建漳州市 ********* 为纳税多的民营企业家子女中考加分的规定谈起,分析了目前地方 ********* 大量存在的行政角色错位现状。文章说理透彻,直击时弊。

文章对要厘清 ********* 权力边界的提法,被广泛认同。发表后多家网站突出处理,央视等媒体摘用也突出刊播或转载,反响强烈。该稿还被评为人民日报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