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专题研讨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专题研讨  第1张

5月28日,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第十七届学术沙龙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行,多名教育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题进行研讨。

“由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存在不确定性。但提出的挑战却极具现实性的,人工智能会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教育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应强表示,教育的流水生产导致因材施教难以实现,而人工智能则为超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张应强表示,技术可以改变教育的形式,但不能改变教育的本质。在教育改革发展中要首先厘清哪些方面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方面是需要教育自身的改革来解决。只有厘清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改革该往哪里走。

广东开放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罗海鸥教授以约瑟夫·E.奥恩《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一书切入,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诸多影响,包括理念、培养目标、方法、手段、目标、评价等各个方面,应以创造性的思路来应对这些挑战。

罗海鸥认为,培养创造力是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个性化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式;协同式学习是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即科技素养、数据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应引导学生建立基于三大核心素养的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创业精神。

在报告中,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小勇教授首先介绍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双重赋能教育产生的变革。他认为,“互联网 +”教学的关键特征包括,一是改变关系,课堂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变为人际共教共学共融的关系。二是颠覆结构,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空间打破了时空界限,改变和重组了教学结构。三是影响数量级,“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教学,解决教育机会公平问题,但教学质量还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需要通过人工智能的教育赋能作用来实现超大规模有质量的个性化教育教学。

胡小勇认为,教师应明确自身定位,才能有效地将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从而成为一名不落伍于时代的好老师。

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作总结发言。

他指出,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改革是近年来的热话题,既需要“热思考”,也要“冷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是“已来”还是“未来”的时代这一问题值得深思。卢晓中认为,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回答“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改变了什么?需要避免什么?如何变革教育?”等问题。

该学术沙龙有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卓雄辉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陈先哲教授,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卓泽林副教授、余晖副教授、林姬佺博士、秦琴博士等40余人参与。

【记者】姚瑶

【作者】 姚瑶

广东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