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图灵测试:人工智能行业的“天花板”?

图灵测试:人工智能行业的“天花板”?  第1张

在这个充斥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没有秘密可言。

也许你随口说一句“我想吃日式料理”,接着各种APP就会带着日式料理信息对你进行轮番轰炸。

人工智能、大数据让这个世界更了解你,同时也让你无处遁形。

在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工智能,他们愈发想知道什么才是智能,怎样定义智能。

而说起这个话题那便绕不开一个人——艾伦·麦席森·图灵,他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在1950 年,他发明了一个迄今为止仍被称为人工智能终极测试的思想实验——模仿游戏,也就是广为人知的“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的目的是用来测试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检测所谓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它是否可以达到人类水平。

图灵测试是测试人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

问过问题后,如果被测试者超过30%的答复不能使测试人确认出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的回答,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测试采用的是问答形式,让测试人依据回答来进行判定,这种评判方法非常的直观。

如果在测试中,对话是这样的:

测试者:你会唱歌吗?

被测试者:是的。

测试者:你会唱歌吗?

被测试者:是的。

测试者:再问一遍你会唱歌吗?

被测试者:是的。

这个时候,你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台机器,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当对话变成了这样:

测试者:你了解莎士比亚么?

被测试者:一点点。

测试者:那聊聊呗。

被测试者:莎士比亚是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代表作有《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

根据回答你可能会觉得对方是机器,人类不可能记得这么清楚,可实际上对方是一名学艺术史的学生。

也就是说,在测试中往往会遇到预想不到的结果,同时,每个人对智能的概念有着不一样的标准,测试却是由人主观评定,而非客观的“量化评定”。

这意味着可能在这一批的测试人中绝大多数认为他是人类,换了另一批测试者后结果却截然相反。

在今天,仍然有一部分人将图灵测试看作人工智能行业的“天花板”,觉得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但图灵测试有很大的弊端,因为有时候机器是需要通过欺骗或假装无知来通过测试的。

举一个例子,如果机器要想通过图灵测试,就必须在回答 "你知道5824892478乘以65475217是多少吗?" 这种问题时,加入停顿语气。

即便机器因强大的计算能力早就知道了答案,但为了模仿人类,它必须停顿陷入思索,但显然在应用中这不是对它技能的最大化利用。

从本质上来看图灵测试是想让机器在最大程度上模仿人类,而非让机器变得更智能。

另外,图灵测试也仅限于文本交流,它几乎全盘否定了人工智能快速计算和信息查询的功能,而这些正是人工智能最有实际意义的部分。

如今的 AI除了在对话方面,更多是需要在听、看和感受等方面都需要升级优化,去满足一些更实用的日常需求。

比如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汽车等,是需要将人从繁琐复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不仅仅是痴迷于使人工智能与人类更难以区分开来。

当人工智能深度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更期待的是他可以高效率大批量的完成日常任务,听懂我们的指令,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当我对它下达“开卧室的灯”这种指令的时候,我们希望它用行动来表明它的智能,而非与我们完成一段“对口相声”。

那么,图灵测试是真的必须要退出历史舞台吗?

其实也不应该对他的影响全盘否定。实际上,图灵测试只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充分条件,它本身并没有试图定义人工智能的范畴。

一个好的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图灵测试,但并不表示图灵测试是人工智能的全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真正的人工智能应该是能为人类承担更多繁重、复杂、危险工作任务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