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拜登 ********* 开始着手解决芯片短缺问题; "人脸识别第一案"扣响人工智能产业警钟;孟晚舟案唯一关键证据?华为将在英国把汇丰银行告上法庭

拜登 ********* 开始着手解决芯片短缺问题; "人脸识别第一案"扣响人工智能产业警钟;孟晚舟案唯一关键证据?华为将在英国把汇丰银行告上法庭  第1张

1.【芯观点】 “人脸识别第一案”扣响人工智能产业警钟,智能技术和信息安全如何平衡?

2.英特尔和AMD等芯片企业致信拜登要求 ********* 提供现金奖励

3.芯片荒!芯片企业致信拜登求解决!美国 ********* 回应了

4.华为将在英国把汇丰银行告上法庭 以获取账簿等关键文件

5.iPhone在中国市场销售井喷

1.【芯观点】 “人脸识别第一案”扣响人工智能产业警钟,智能技术和信息安全如何平衡?

集微网报道,要隐私还是要智能?在智能化日益深入的时代下,这一问题的矛盾也愈发显现。

近日,被誉为“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的一审判决尘埃落定,备受争议的人脸识别相关合法性事宜在判决中获得回应,一审法院最终支持了原告郭某的部分诉讼请求。该案唤醒社会大众对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的个人信息保护之重视,警示信息收集者、处理者审慎使用生物信息等方面意义重大,也提醒立法者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进行填补。

作为人工智能最广泛的应用场景,人脸识别近年来已渐渐成为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技术之一。但人脸识别涉及到生物信息的获取,其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历来是具有争议的。而人工智能要做到彻底的“与人为友”,未来受到的监督和管理只会愈发严格。

争端:人脸识别双刃剑亟需补上立法空白

“人脸识别第一案”的起因是,2019年7月,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引进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年卡使用者的入园检票环节,取代原有的指纹识别方式。但此举受到作为年卡用户的浙大法学博士、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的质疑,而他于同年4月购入动物园年卡时当时约定的入园方式是指纹识别。郭兵不同意被采集人脸信息,要求退卡、退费,但遭到拒绝。同年10月28日,他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

这确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个人信息的获取太过方便且廉价,而相关法规并未对此有很好的约束。

在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和成本下降后,人脸识别应用场景大面积铺开,摆在技术眼前的是法律监管,反之则亦然。从技术层面出发,是否本身的特性注定人脸识别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目前针对人脸识别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问题,主要的风险点还是集中在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环节。”IEEE高级会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技术专家 董晶在接受集微网采访时表示。

董晶指出,由于人脸识别系统需要比对当前采集的人脸数据(模板)与存储的数据(模板)之间的相似性来区分是否是同一个人,从而进行身份信息的认证,因而如何在采集和存储环节加强对敏感和隐私数据的脱敏和清洗,将识别匹配算法中需要的信息保留至识别系统的相应模块并进行数据的加密或脱敏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从技术层面如何有效防止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和隐私隐患?

IEEE院士,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人工智能安全领域专家任奎对集微网表示,首先要明确的是没有绝对的安全,从技术层面上要做的是让伪造所耗费的成本超出攻击者获得的利益,而这是可以做到的。

任奎指出,就隐私保护而言,需要求在设备本地和传输过程中均不包含人脸的原始敏感信息,做到用后立即销毁,而使用的仅仅是在人脸上提取的特征,例如通过提取器对人脸提取特征并通过加密传给服务器,而服务器通过加密数据的搜索与匹配技术,在完成人脸识别任务的同时保证原始人脸信息的安全。在人脸识别过程中,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在提取人脸结构特征的同时利用人脸的深度信息和材质信息进行活体验证,这也能使仿造的成本进一步增加。当造假成本远超过利益获取时,便可避免上述隐患。

但任奎强调,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布置仍然需要依托于相关的法律和行业规范。总而言之,目前的技术是有能力来保护生物识别信息和个人隐私的,但能否在实际应用中大规模实现的关键仍在立法立规上。

唤醒:预防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被“嵌入”百业百态,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隐私保护、算法安全等关键词更是成为人工智能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

去年,美国科技巨头如IBM、亚马逊、微软等,相继宣布停止提供和开发人脸识别技术。欧盟委员会表示,欧盟正在考虑在公共场所禁止面部识别技术,期限可能长达五年,以供欧盟研究如何防止技术的滥用。早在2015年,欧盟议会法律事务委员会就决定成立专门研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发展相关法律问题的工作小组。

而反观国内大众对人脸识别技术的隐私保护意识相对较薄弱。

从大众层面看,任奎指出,这是由于长期历史发展不同而带来的,并且当前采集人脸数据的单位主要是手机厂商,金融公司以及 ********* 单位,都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大家对这些单位的信任感较高。

任奎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对于社会的正面影响远大于负面影响,同时对于人脸识别的批评和 ********* 也说明了这一技术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从技术层面看,董晶认为,面向应用的技术研究最终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源于兴趣使然或者源于经验。

董晶进一步解释道,人脸识别技术中也有些技术最初研究伊始受限于其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与测试环境的部署,只能在特定的数据库和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科学方法的验证,比如很多国家根本无法做到大规模的应用和测试,就使得许多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在走向面对不同国情和需求场景的实际应用阶段缺乏相应的安全性分析的验证环境。

显然,任何技术的推进都会受到大众对其不成熟性更多的担忧,问题总是与隐患裹挟着而来。对于国内外不同的人脸识别技术商用环境,“人脸识别第一案”会对社会、民众造成哪些影响?

IEEE会员,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助理教授,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周博磊对集微网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如何避免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是需要多方讨论的议题。规范人工智能的应用,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经过的步骤。民众,公司, ********* ,都需要一起参与进来规范和监督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

他强调,法律只是最低档次的约束,企业和 ********* 部门还需要努力上升到道德层次来审核和约束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

任奎认为,“人脸识别第一案”充分展现了大众对于人工智能场景下个人隐私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了解到隐私这一概念的巨大价值。

当前人工智能产业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正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人工智能技术的被视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使能技术,面对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人脸识别第一案”不光是敲响在民众、 ********* 机构头上的警钟,更是对我国庞大的人工智能产业的一次警示。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15%左右,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100亿元。人脸识别主要应用领域——金融和安防的需求广阔,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人脸识别市场。

据智慧芽联合罗思咨询发布的《2021人脸识别行业白皮书》内容显示,中国人脸识别相关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市场潜力巨大。但技术尚存一定隐患,不同场景、光线、角度下识别结果的准确性、面对伪装攻击时的分辨能力、以及个人隐私的安全性都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问题与未来发展,任奎提供了一些建议:第一,人工智能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目前亟待解决的是产业规范问题,如何使得技术能够用于造福大众而不是侵犯大众的权利需要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地完善。

第二,当今人工智能市场巨大,但是不能只着眼于人工智能应用,更要着眼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迭代更新,只有不断提升性能,才能防止自己的产业被其他更好的技术所取代。

第三,国内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主要依赖于国外的开源技术,这一方面也需要基础学科研究进行一定突破。

第四,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攻击面的增加,像对抗样本,生成对抗网络的视音频伪造攻击等等,我们需要使用更新、更有效的防御手段去面对不断变化的攻击。

最后,是对于大众的安全意识的普及,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让大众对于基础的网络空间安全有一定的了解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校对/Carrie)

2.英特尔和AMD等芯片企业致信拜登要求 ********* 提供现金奖励

包括英特尔、高通、美光和AMD在内的一批美国芯片公司今天致信美国总统拜登,要求 "提供资金奖励",其背景是由于芯片供不应求,苹果供应商台积电正在进行相当大的扩张。在给总统的信中,这些公司要求将 "为鼓励半导体制造业提供大量资金 "纳入其经济复苏和基础设施计划。

美国企业在信中指出:

美国在半导体制造业中的份额已经从1990年的37%下降到现在的12%。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全球竞争对手的 ********* 提供了大量的激励和补贴来吸引新的半导体制造设施,而美国却没有。

美国 ********* 与国会合作,现在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可以为这些举措提供资金,使其成为现实。我们相信,需要采取大胆的行动来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作为的代价是高昂的。

尤其是英特尔,已经遭受了无数的问题。随着主要客户苹果公司放弃英特尔为自己芯片,预计微软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效仿。此前该公司曾多次报告其最新处理器出现延误,而其主要竞争对手AMD则继续抢占宝贵的市场份额。虽然国会已经授权对芯片制造和半导体研究进行补贴,但资金数量尚未决定。该公司协会希望以赠款或税收抵免的形式获得大量资金,以夺回市场份额。

这一正式请求是在全球芯片短缺的情况下提出的,这已经阻碍了汽车行业,尤其是流行的游戏机产品。受限芯片的大部分供应来自台湾地区和韩国,这两个区域近年来已经成为半导体芯片行业的主导。

与美国企业不同的是,苹果的主要芯片供应商台积电正在从债券中筹集90亿美元以扩大生产。该公司已批准在日本成立一家价值1.86亿美元的子公司,以扩大对3D芯片材料的研究,此前有未经证实的报道称,台积电计划在日本开设第一家海外芯片封装厂。台积电还计划今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开设一家新的制造工厂,意图在本土打击美国芯片制造商。

由于全球对芯片安全供应的需求急剧上升,台积电目前正努力满足超过其产能的空前需求,在过去两个财季中,组件价格被推高了15%之多。芯片短缺并没有严重影响到苹果,因为台积电优先于微软、索尼、大众和丰田等其他客户,因为它掌握着更大的订单。cnBeta

3.芯片荒!芯片企业致信拜登求解决!美国 ********* 回应了

近期,多国车企陷入“芯片荒”,芯片短缺甚至影响了多家车企的产能,使他们不得不纷纷减产。除了车企之外,游戏机等电子产品生产商也在争抢有限的芯片资源。

当地时间11日,包括英特尔、高通、美光和AMD等在内的一批美国芯片制造企业致信总统拜登,要求 ********* 提供资金、资助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对此,白宫回应称,拜登 ********* 将着手解决“缺芯”问题。

11日,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多名理事,包括一批美国芯片生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联名致信拜登,呼吁总统将半导体制造业的补贴赠款或税收抵免放入即将出炉的经济复苏计划当中。 ********* 称,目前在全球的半导体芯片市场当中,美国制造的芯片占比已经从30年前的37%下降到今天的12%。

同一天,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回应称,拜登 ********* 正在努力解决全球芯片短缺问题,将努力寻找出芯片供应链中的潜在障碍,并与企业和贸易伙伴合作,共同讨论解决办法。

据了解,拜登有望在未来几周签署一项要求 ********* 进行相关行业关键物资供应链评估的行政令。

美国白宫新闻秘书 普萨基:半导体短缺是长期的问题,也是历史遗留问题,这是总统将在未来几周内签署行政令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对关键物资供应链进行全面评估。

消息出来之后,昨晚,美股芯片股集体沸腾了。台积电涨近4.1%,市值大涨295亿美元(超1900亿元人民币)。美国股市半导体板块涨幅突出,英伟达、英特尔股价涨幅都超过3%。

半导体类股中,艾马克技术(AMKR)收涨逾22.0%,刷新2002年4月中旬以来收盘高位至22.95美元,KLA Corp涨超9.0%,刷新收盘历史高位至324.48美元。

4.华为将在英国把汇丰银行告上法庭 以获取账簿等关键文件

综合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卫报》消息,当地时间12日,中国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的律师将向伦敦高等法院提出申请,以获取汇丰银行账簿等关键文件。华为此举意在证明,美方指控孟晚舟“隐瞒”华为与香港星通技术有限公司关联,误导汇丰银行继续向华为提供服务的情况不属实。BBC称,这是华为试图阻止孟晚舟被从加拿大引渡到美国的努力的一部分。

《卫报》表示,当地时间12日,华为将根据《银行薄记证据法》向伦敦高等法院提出申请,获取汇丰账簿等关键文件。根据该法案,当事人可以寻求法院命令,获得、检查和复制分类账、现金帐簿和会计帐簿等文件。

《卫报》援引华为方面的说法称,要求法院下达命令,是为了解汇丰银行中有哪些人知道在香港举行的会议,会议期间讨论的内容,以及会议结果在银行内部流传的范围有多广。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去年7月的报道,美国此前向加拿大法院提交的《案件起诉记录》称,孟晚舟对汇丰“隐瞒”了华为与香港星通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香港星通)的关系,“误导”汇丰继续向华为提供银行服务,汇丰因此违反了美国对伊朗制裁法案,面临民事和刑事罚款的“风险”,孟晚舟对汇丰构成“欺诈”。

此案“唯一关键证据”,是孟晚舟交给汇丰的一份PPT文件。在公开的材料中,包括PPT全文,以及汇丰与华为的业务邮件记录。美国蓄意隐瞒、曲解核心信息,指控完全不符合事实。

但实际上,汇丰假称不清楚华为与香港星通的关系,这是公然撒谎。香港星通是华为在伊朗地区的合作伙伴,二者关系脉络清晰。华为曾持有香港星通的股份,孟晚舟也短暂担任过该公司的董事。但是,2007年,华为就出售了所持有的香港星通股份,2009年4月,孟晚舟辞去该公司董事会职位。此后,双方保持正常业务往来。汇丰始终知道华为的伊朗业务。2010年,涉及三方往来邮件证明,汇丰完全知晓华为与香港星通的关系。从华为发给汇丰的香港星通2009/2010财报可知,汇丰完全了解香港星通在伊朗的业务情况。

《卫报》还援引孟晚舟律师的说法称,提交给汇丰银行的PPT经过了编辑,目的是让人觉得她歪曲了华为与星通之间的关系。环球时报

5.iPhone在中国市场销售井喷

苹果产品持续热销,包括iPhone在中国大陆销售火热,上月出货量估计比一年前激增「惊人的」158%,且连两个月出货成长,智能手表Apple Watch去年也获3,000万人采用,全球用户数累计已突破1亿人,凸显苹果营收成长动能续旺。

研究机构Evercore ISI表示,根据最新每月出货数据,「iPhone在1月出货量成长惊人的158%,代表在苹果的年度第2季(本季),中国市场营收可望加速」。分析师达里安尼(Amit Daryanani)说,iPhone在大陆的2月销售成长可能一样强劲,预期本季的iPhone业绩火热。

摩根大通(小摩)分析师查特吉(Samik Chatterjee)则引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的每月智能手机出货报告指出,iPhone在大陆的1月出货量,为连两个月成长。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1月整体手机出货量月增51%,主要由国内智能手机出货劲扬64%带动;iPhone占绝大多数的国际手机品牌出货量,则是月增约7% ,达到640万支。

查特吉表示,这代表iPhone的出货量在2021年第1季初延续动能。小摩的报告指出,iPhone 12与12 Pro在今年初销售强劲,稳健的动能可望有助于舒缓去年第4季智能手机需求走软的疑虑。

在Apple Watch方面,根据精准追踪苹果业绩的分析师赛巴特(Neil Cybart)汇整的数据,这款智能手表在去年12月突破全球1亿人穿戴使用的纪录。

赛巴特估计,Apple Watch的接纳度正在加速,去年约3,000万人加入使用,几乎超越2015至2017年三年合计的新用户数。

他说:「1亿用户代表Apple Watch成为苹果开通数第四大的产品,仅次于iPhone、iPad与Mac…今年有望超越Mac的开通数。」

他估计,目前仅有10%的iPhone用户同时拥有Apple Watch,代表仍有成长空间。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