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我国首台类脑计算机研制成功 神奇“大脑”浙江造

从浙江大学了解到,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于近日共同研制出我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Darwin Mouse)。 (下转第四版)

我国首台类脑计算机研制成功 神奇“大脑”浙江造  第1张

它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包含792颗浙江大学研制的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支持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于一个小鼠大脑,大大提升计算性能。相比传统计算机的高能耗问题,该类脑计算机的典型运行功耗只需350瓦至500瓦。

与此同时,团队还为类脑计算机研制了“管家婆”——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DarwinOS),用以实现对类脑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有效管理与调度,支撑类脑计算机的运行与应用。

记者在实验现场看到,在类脑计算机的智能中枢控制下,3台外形相似的机器人通过语音移动指令,合作开展抗洪抢险任务演练。1号机器人凭借自带摄像头在场地巡逻,发现堤坝缺口后,就呼叫负责工程的3号机器人前来修坝;搜寻到倒在地上的模拟伤员的人体模型后,1号机器人又呼叫负责救援的2号机器人前来救援。

“用硬件及软件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与运行机制,构造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系统,这种新型计算模式就是类脑计算。其特点在于存算一体、事件驱动、高度并行等。”研究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潘纲说,计算模式和体系架构的转变是类脑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的最大差异。类脑计算机是借鉴生物大脑设计的,算法不断变化,这使得类脑计算机有望改变以往数据驱动的信息处理方式,具备更低的功耗与更强的智能,有望在更多复杂条件下完成任务。

2015年和2019年,浙江大学分别研制成功达尔文1代和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这次的成果是将数百颗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集成起来,形成一台“进阶版”类脑计算机。目前,基于该类脑计算机,浙江大学与之江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已实现多种智能任务,包括抗洪抢险场景下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用类脑计算机模拟多个不同脑区,建立了丘脑外侧膝状核的神经网络模型,仿真不同频率闪动的视觉刺激时该脑区神经元的周期性反应;借鉴海马体神经环路结构和神经机制构建学习—记忆融合模型等。

科学家们表示,未来类脑计算机既可用于生活中各种智能任务的处理,开拓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也可用于神经科学、脑科学研究,为神经科学家提供更快更大规模的仿真工具,提供探索大脑工作机理的新实验手段;还可植入手机、机器人,产生新的智能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