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人工智能背后的“人工”:数据标注时薪缩水一半 欠薪高发

原标题:人工智能背后的“人工”:数据标注时薪缩水一半,欠薪高发

“我感觉兼职标注会越来越容易被替代掉。”来自广东河源的27岁宝妈西梅(化名)对自己数据标注兼职有一种淡淡的悲观。从2018年兼职数据标注,西梅的收入已经大不如前。

生活在贵州百鸟河小镇上的李远泽,是数据服务商梦动科技公司的项目组组长,除了每天协同组员完成数据标注项目,他还会抽出时间自学python语言。

西梅和李远泽都是AI数据标注员,这是一个需求庞大却又曾备受争议的职业。

标注行业给算法提供大量的训练数据。据IDC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数据量将从2016年的16.1ZB猛增至2025年的163ZB,其中80%~90%是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清洗与标注变成了结构化数据,才能被人工智能所理解。2020年2月,“人工智能训练师”已正式成为新职业并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

业内往往说,“有多少智能,背后就有多少人工”。门槛较低,又需要大量重复的工作,这一行业生来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它多数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地区,因而往往与产业扶贫联系起来。而重复枯燥的劳动,加之过低的工资,又被人称“AI富士康”。

机器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工是否会面临淘汰,如果淘汰那相关的劳动力又何处安放?自数据标注行业诞生,担忧与争议就没停过。如今,随着数据标注行业迭代升级,这些不同工作形式的数据标注员,都面临着能力升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