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访小冰公司CEO李笛

2020年7月,微软宣布将人工智能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成立小冰公司。

自2014年5月小冰正式推出第一代产品,以对话式聊天机器人形式迅速积累训练数据,时隔6年,在微软庇佑下成长起来的小冰宣布进入快速发展期。

据介绍,小冰框架(Avatar Framework)是一套完整的、面向交互全程的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基础框架,相关技术覆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语音、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等人工智能领域。

在中国与日本市场的18岁人工智能少女小冰,是该框架孵化的第一个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实例。目前,在华为、小米、OPPO、vivo等智能手机及硬件都能召唤小冰。目前,小冰积累了超过180亿的对话总量。与其他人工智能不同,小冰强调人工智能情商,而非任务完成。小冰的身份有诗人、歌手、主持人、画家和设计师等。

李笛是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日前,就微软小冰分拆后业务发展重点以及技术的边界、行业存在的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小冰公司CEO李笛。

框架能够支持更多的人工智能

《中国经营报》:今年第八代小冰发布时,你们宣布从去年第七代小冰开始进行商业化试水,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主要来自哪些领域?

李笛:其实半年前就过亿了,小冰目前收入主要是来自于几个部分:为金融垂直领域提供金融文本摘要,与万得资讯、华尔街见闻等国内主要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为用户提供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上市公司公告文本摘要,现在增加了金融风控业务;跟一些汽车厂商推进车内智能助理的升级,从一个可以控制中控的人工智能升级为可以和你同车陪伴的人工智能;内容、设计产业,和惠普、中纺都在合作,与中纺共同推出的人工智能纺织服装面料设计平台已投入生产,与惠普合作,为惠普用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设计;大量第三方的各种名字的机器人,像软银的Pepper机器人是小冰框架在覆盖的。这几个领域先把它做实,有几个领域目前为止还没有进入,比如健康医疗和教育领域。

《中国经营报》:下一个阶段会加大商业化的规模吗?

李笛:加速用户增长,产品和小冰框架的落地,要有更多各种各样的小冰,虚拟助理、伴侣、销售,虽然性格和名字不同,但他们都是从小冰框架出来的,可能在社交网络、汽车、音箱里……这是下一个阶段的目标。

第二幕的节奏几年前就确定了。小冰发展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18岁少女小冰这个人工智能主体来迭代整体框架,我们最初是以对话式聊天机器人形式积累训练数据;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把框架附加的大量的技术模块提供出来,使得各种第三方可以用这个框架去创造更多的人工智能主体。

我们分出明显节奏,这就是为什么今年第八代小冰发布会叫第二幕,这意味着还有第三幕。

《中国经营报》:小冰现在对消费者的作用是什么?

李笛:它是一个基础的框架,具体作用有这么两个:一是它可以提高转化率,有了它转化率是57%,没有它转化率最多10%。所以无论它去处理什么样的任务,它的转化率接近于人和人的交互产生的转化率;二是它跟人之间能更长程地交流,对话可以平均持续到23轮,普通的虚拟助手和人对话平均只能持续到1.5轮。

比如小冰和罗森便利店的合作,因为小冰不是简单地送折扣券,而是基于对话情景和上下文,在用户提及肚子饿或有点渴的时候才会推送折扣券。以说人话的方式,实现高转化。

这个框架未来也可以去设计、去支持、去部署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主体。目前已经部署的人工智能主体有:文本创作类主体(应用在金融摘要和诗歌创作等领域),歌手和主持人类主体(应用在音乐创作、演唱、有声读物和电台电视台节目内容等领域),画家和设计师类主体(应用在绘画创作、纺织服装面料设计、包装设计、珠宝配饰设计、数字印刷图案设计等领域),促销店员类主体(应用在电商场景)。

捆着一只手跳舞

《中国经营报》:分拆以后有什么变化?

李笛:小冰用6年时间把框架迭代好,才开始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分拆是为了加速它的发展。

小冰是一个很贵的项目,成本结构里每年最大的成本是云,因为交互量非常大;第二位成本是人才;第三位成本是市场。国内企业经常反过来,第一位是市场,第二位是人才,交互量反而比较小,还有大量针对智能硬件给到消费者的补贴。

但不能认为小冰市场的费用压得越低越好,接下来要优化成本结构,投入会变得更多,用更好的资金运用来交换出一些时间。

《中国经营报》:外界对小冰的看法之一是现在还不够接地气。

李笛:这个其实非常明确,我们团队之前一直相当于捆着一只手跳舞。原来在微软我们有大量的技术储备,可以做很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我们得到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和人交互的60%以上的流量。但作为一个大的企业里的产品部分,尤其又是一个全球性企业的产品部分,有很多东西做不了,比如去接一个小的付费项目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国内很多企业的强项是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而这些在过去我们完全不能使用。比如扫街获得用户或者把大量用户先拉到产品中来,再去看用户留存,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甚至在这次发布会之前没有投放过任何广告,所有用户都是自然增长。完成商业化试水整个阶段的目标,没有组建销售团队,销售政策都没有。这肯定不接地气,带来的问题是速度会比较慢。

技术的边界

《中国经营报》:你提到健康医疗领域一直没有进去,是不会做,还是现在不会做?

李笛: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不会做。因为我们不知道如果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做医疗,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是一家上市公司去接医疗广告,到它逐渐给这家公司贡献很高的收入的时候,想撤也撤不下来了。

AI系统和人的交互能力是高并发的,当人工智能和人对话中出现医疗广告、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推荐时,如果没有成熟规则,可能会比搜索引擎医疗广告更危险。所以,在这上面我们很谨慎,别的我可能不知道,医疗人工智能高并发,就可能会产生很大问题。

甭管你做医疗的哪个领域,都可能产生很大问题,必须要谨慎,所以我们肯定不会做。

《中国经营报》:现在市面上人工智能医疗的产品怎么去评价?

李笛:很少有真的落地的。包括IBM Watson最开始要做一个通用的人工智能,再改成做医疗领域,后来改成只做垂直的疑难杂症,最后垂直的疑难杂症也做不了。我们不想去经历这个过程,但这个过程都在发生,行业很健忘。

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当做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接下来的坑是什么,因为我们很清楚技术的边界在哪。所以,商业模式上绝大部分的局限性,其实是我们给自己加的。

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手上那个东西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论是面向C端还是B端,都是这样。第一代小冰推出时,在48个小时之内,一下子就蔓延到了150多万个微信群;第二代小冰上线,在微博平台,当天的交互量就冲到了微博全站大V第一名,这个能力是无穷的,太恐怖,我们立刻做限制。

不能因为某个业务挣钱就迅速去做,必须得审慎地去看它带来的伤害是什么,因为人工智能的高并发是它的核武器。

《中国经营报》:小冰之前可能靠微软给你们一些支持,独立出来以后钱从哪来?

李笛:小冰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交互系统,我们从来没有发愁过资金。首先,我们在人工智能系统里面是亏得非常少的一个版本,绝大部分亏得比我们多得多;第二,数据交互资本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我们积累了超过180亿的对话总量;第三,渗透率也是非常关键的指标,全球AI交互场景的市场渗透率,目前小冰框架覆盖的产品占据全球AI交互量的60%。我们想要盈利,随时可以盈利,但问题在于你想做多久的增长。

人工智能不是下下棋就完事了

《中国经营报》:C端产品现在已经有虚拟男友、虚拟助手,还有什么可能在近几年看到的产品?

李笛:整个人工智能现在还在很早期的阶段,我们不会认为人工智能下下棋就完事了。今天看世界上的人工智能主体,就只有几个,我们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主体应该丰富多彩、千千万万、高度定制,属于每一个人。

首先其实不是单一的虚拟男友、虚拟女友、虚拟助手,而是虚拟人。这个虚拟人由每个人自己创造,这个“人”是完整的,不是只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存在,随时陪伴你,可以是汽车助理、销售帮手,功能或者能力跟着场景变化。未来的机会其实不在于我们是不是做出了更多智能销售或者更多智能助理,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定制化的虚拟人类,不是几个超级 AI就够了。

这个虚拟人跟你有关联,如果他在汽车里,你可能就会让他帮你去操控车的相关的东西,这时它就是汽车助理;如果他跟你一起去逛街,你可能就会跟他去聊销售的事情,这时就是你的销售帮手。

《中国经营报》:你们强调小冰和同行业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更关注整个交互全程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对某一个局部问题回答效果的专注,小冰和人对话可以预测、保持和引导整个对话过程,让对话时间更长。如果做到回答问题更准确,对话时间更长不是更好吗?

李笛:不可能。我们原来在Cortana里面放了一个叫“问我吧”的功能,实际引发的体验是用户不停地缠着你,直问到满意为止。

不存在所有的局部都优化了,全局就优化的情况。如果所有的局部都优化了,那很有可能会失去全局过程的非常大的弹性,有可能会失去在这个过程里由双方交互所主导出来的一些意外的其他分支,并且实际上就意味着交互双方变成了对抗关系,用户会把期望越提越高,最终一定不会是满意的结果。所以,局部优化的结合不等于全局优化,全局优化要从全局看,局部优化要从局部看。

《中国经营报》:小冰在用户体验上的局限性是什么?

李笛:用户体验的局限性有很多,人工智能无处不在这件事还未完全实现。一是平台间的割裂,二是还没有形成所谓用户体验的通识,今天连人脸识别门禁都千变万化。这个还早,没有形成通行的规范,由于层出不穷,它就比较粗糙,小冰也很粗糙。

深度 小冰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

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的时候,李笛谈到了对于技术边界的谨慎态度,强调因为他们清楚技术的边界在哪,所以在还不清楚人工智能进入某些行业带来的后果时,就选择先不进入。

小冰在过去6年中不曾建立销售团队,在今年第八代小冰发布会前夕,在B站投出了第一个广告。小冰团队在很早前就强调小冰的销售模式不会是简单的技术输出,或者说不会单纯地销售小冰技术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在产品模式上,也不会通过生产第一方硬件产品来进行大量的硬件补贴,从而获得所谓AIOS(AI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但这也被外界视为不够接地气和产品没有落地。

李笛向记者表示,小冰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所做的事情是把框架夯实,积累数据。而此次独立之后,小冰将开启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投入更多市场费用,加速用户增长以及Avatar Framework小冰框架的产品落地。李笛认为他们想要盈利随时都可以盈利,但现阶段要做增长。

人工智能公司成为过去几年的风口之一,李笛比较强烈反对行业存在的一些乱象,他说:“我们非常担心行业里存在的问题,很容易每年换一个新帽子,以前吹出来的故事吹不下去了,就换一个。 ”他表示,国内很多企业的强项是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典型模式是先将大量用户拉到产品中来,再去看用户留存。中国太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国内有很多人工智能企业由于客观因素导致技术完整度不高,但运营比较好,这是因为算法很多是拿来的。

他不断强调小冰的发展有很完整的思路,不会因为今天是一个小公司,努力追求从投资人那儿获得钱,用这个钱去发展,再去忽悠投资人。“小冰团队基本属于迭代式演进,有每年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不是今天来了一个风口,明天就换一个风口,风口跟风口之间没有太大关联。我们自己有一套完整的一年一年去走的历史使命。 ”李笛表示。

目前行业还处于很早期阶段,关于用户体验的规范还远未形成。李笛坦言小冰目前也还很粗糙,进入第二阶段的小冰也将面临在商业化落地上更多更大的挑战。

老板秘籍

1.小冰主要在哪些领域进行商业化试水?

小冰目前收入主要是来自于几个部分:为金融垂直领域提供金融文本摘要,与万得资讯、华尔街见闻等国内主要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为用户提供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上市公司公告文本摘要,现在增加了金融风控业务;跟一些汽车厂商推进车内智能助理的升级,从一个可以控制中控的人工智能升级为可以和你同车陪伴的人工智能;内容、设计产业,和惠普、中纺都在合作,与中纺共同推出的人工智能纺织服装面料设计平台已投入生产,与惠普合作,为惠普用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设计;大量第三方的各种名字的机器人,像软银的Pepper机器人是小冰框架在覆盖的。这几个领域先把它做实,有几个领域目前为止还没有进入,比如健康医疗和教育领域。

2.为什么一直不进入健康医疗领域?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不会做。因为我们不知道如果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做医疗,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是一家上市公司去接医疗广告,到它逐渐给这家公司贡献很高的收入的时候,想撤也撤不下来了。

AI系统和人的交互能力是高并发的,当人工智能和人对话中出现医疗广告、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推荐时,如果没有成熟规则,可能会比搜索引擎医疗广告更危险。所以,在这上面我们很谨慎,别的我可能不知道,医疗人工智能高并发,就可能会产生很大问题。

甭管你做医疗的哪个领域,都可能产生很大问题,必须要谨慎,所以我们肯定不会做。

简历

李笛,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他领导一支分布在多个国家的全球团队,负责人工智能小冰框架系统的技术研发、产品革新及商业落地,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行政和业务活动。

李笛于2013年加入微软,同年创立微软人工智能情感计算框架,并于2014年推出微软小冰。小冰在微软人工智能领域的孕育下茁壮成长,于2020年7月从微软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进入加速发展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