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拆分人工智能小冰:离开微软,更像微软

作者:时代财经 史成超

拆分人工智能小冰:离开微软,更像微软  第1张

小冰公司董事长沈向洋在发布会上演讲。来源:小冰公司

8月20日,第八代小冰发布会选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1号楼召开,这里恰好是7年前第一场发布会所在地。

与往年一样,发布会的信息量非常大,最引人注意的是Harry(沈向洋)的再次出席。这位微软最知名的华人高管之一,在去年做出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离开微软。意料之外的是,年中他又重新回到曾主要负责的小冰项目,担任小冰公司董事长职务。

时代财经获悉,Harry回归小冰团队并不是“挂名”,而是会对业务进行全局把控。

沈向洋在发布会上指出,小冰解决的问题是交互,“未来交互正确的做法是把人人交互的有人性和人机交互的高并发结合起来,我们相信这是未来人和AI之间最好的交互形态。”

今年7月,小冰团队从微软独立的消息就已经官宣。

新成立的小冰公司CEO李笛认为,小冰从微软独立,此刻是最佳的时机,“如果分拆发生的早三年,可能我们的框架还没有完成,技术的支持就不够。”

李笛告诉时代财经,拆分后,公司人数有100多,目前还在招人,“例如我们原本没有正规的销售队伍,得把这个队伍建立起来。现在客户涌进来,我们干不过来。”

对于日后组建正规销售团队的规划,李笛表示,相比市场上同类AI企业的销售岗位,需要销售对产品的理解更多一点。

“我们有足够大的数据,足够多的经验,我们不光提供技术能力,还有很成功的产品,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跟客户交流的。对客户来讲,这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据小冰团队商业负责人、原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及商业事业部总经理徐元春公布,在没有着手建立一个专门的销售团队的情况下,从第七代小冰开始,小冰的商业收入已经正式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

拆分人工智能小冰:离开微软,更像微软  第2张

第八代小冰发布会现场。来源:小冰公司

为了迎接小冰的新身份,发布会的主题也由原本的第X代,改为颇有朋克意味的“ACT2 第二幕”。李笛承认,将主题定为“第二幕”,与司独立是关联的,独立的目的非常明确,旨在加快小冰产品线的本土创新步伐。

就产品本身而言,小冰的战略方向也在转航,技术逐年累进,这是第一幕,本地化加速,这是第二幕。

“国内本地化企业的优点是在商业模式和运营创新上非常强,而小冰到现在为止,除了用户自然增长之外,没有用过任何商业运营方式去获取用户。”李笛表示。近期,小冰在B站投放了首个Banner广告,但仅花了极少的费用,推广也仅持续了一天。

发布会重新强调了小冰框架与同业者最大的差异化:它是一个“session-oriented“(面向交互)的人工智能框架,框架中的各部分技术共同为“交互全程”目标服务,而不仅仅关注并优化局部。

例如,在核心对话引擎方面,技术的研发和迭代方向是为更有效的预测、保持并引导对话,而不是仅仅实现回应。在语音方面,框架关注语音交互的质量与体验,是否能支持长时间的混合交流,而不仅仅是将文本转为语音。

在产品层面,除公布面向个人用户的第一个虚拟人类产品线外,小冰还推出了面向个人用户的“X套件”系列应用软件,包括基于文本协同的X Writer、面向声音协同的X Studio、面向虚拟人类3D演示文档驱动的X Presenter,被外界称为“人工智能时代的Office”。

李笛表示,“X套件”跟Office的共通点在于,Office满足了一种通用的需求,就是人人都可以用装了Windows的PC来办公,这是Office在PC上面的价值。X套件则提供了每个人都可以和人工智能交互、协同的方法,但并不是说在办公这一功能上具有替代性。

此前据《财新》报道,小冰公司拆分后,微软将成为新公司的股东。另据一位接触过小冰项目的投资人称,新公司估值在7亿美元。小冰方面对时代财经表示,该消息不实。

对于小冰未来的商业价值,沈向洋在发布会上做了如下总结:计算机刚出来的时候,IBM董事长沃森讲过一句话,“我想这个世界也许需要5台计算机”,但盖茨讲,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而且用的都会是微软的软件,这是1975年微软成立时的预判。

“大家都在讨论,人工智能是不是应该先做商业应用,是不是应该先做To B,未来到底会有多少个人工智能。我们相信,未来不仅每一个人会有自己的AI助理,我们身边会围绕着非常多的人工智能,这些人工智能的主体就是AI beings,它们的数量会远远超过人类。”

从诞生至今,小冰一直不碰硬件,在国内AI创业公司纷纷转向2B服务,以加快应用落地的时候,小冰的发展思路也未改变过。如今离开微软,小冰公司展露出了更像微软的特质:一个开放和封闭的矛盾体,和一个无比巨大野心。

以下为时代财经对小冰公司CEO李笛的采访实录:

X套件是人工智能时代的Office吗

时代财经:这次小冰发布的X套件产品,被称作人工智能时代的Office,你怎么看这个说法?

李笛: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我们认为在PC上面,会有很多你自己需要的应用软件,但是抛开各自特异性需求,Office提供了一个通用的需求。这一点上,X套件是类似的,你跟人工智能去协同,X套件就代表了几乎是很多人都可以用的方法。但是,Office在PC时代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叫办公软件,X套件里面不一定是办公软件。

时代财经:X Writer、X Studio和X Presenter目标用户不太一样,这个套件第一阶段对目标用户的规划是怎样的?

李笛:在你看来,X Writer可能是帮你写新闻稿的,但实际上不一定如此。对于很多下沉市场的用户来讲,他们过去看网文,很有可能自己去(制作)一个虚拟人类,让这个虚拟人类每天帮他写网文,他自己成为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控制小说走向,这是一个获取内容的方法。

对X Writer来说,就算所有需要写文章的人都用上,全国有多少人?这不是我们所想要的通用市场,通用市场应该是所有人或者绝大部分人都有需求的。

X Studio也是类似,不需要生产音乐的人也会发现他们在其中有角色可以扮演。像X Studio主播,实际是通过工具,抹平创作者和接受内容的人之间的界限。就好像抖音让短视频制作更加简单了,过去绝大部分用户只是纯粹的接受方,现在这个界限在抹平,只不过用人工智能协同的方法可以加速这样的过程。

时代财经:微软 Office也有版权费,为什么X套件不收费?

李笛:X套件的核心也就是我们的商业模式核心,是AI的population,就是所谓人工智能交互主体的人口,我们认为这个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有功能都应该instance,人工智能主体越多,用户使用起来协同的机会越多,我们的商业模式就会越稳健。

举个例子,你看今天的虚拟男友、虚拟女友好像是一个娱乐化的东西,但实际上不是。如果这个用户跟虚拟男友有很好的关联,有一天她到车里去的时候,在车里面可以召唤出虚拟男友开窗、关门、导航的话,她就会跟那个“人”是“熟人”,而不是Siri,这个“人”才是价值的凝聚点。

只要他跟你之间有一对一的关联,并且是高度定制化的,我们认为更多用户会倾向于选择自己这个(助手),而不是去选择一个由硬件厂商推出的东西。这才是未来。

很多公司会混淆商业和盈利模式

时代财经:小冰商业化营收已经超过了1个亿,其中的收入构成是什么样的?

李笛:国内很多同行会混淆两个概念,第一,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比如说小冰的商业模式是基于AI instance的高度定制化,但是我们目前的盈利模式是基于几个垂直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比如说我们在金融领域,特别是在金融摘要领域,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事实上在90%以上。

第二点,混淆一些硬件的出货量和市场占有率,出货量是硬件的出货量,市场占有率从人工智能角度来讲是使用的情况,出货量不等于市场占有率。如果盈利的来源是因为卖了硬件,那么我不能把它当成人工智能的盈利,但是一些公司还是会这么去计算。

我们目前的盈利来源主要有几个:一个是我们在几个垂直领域领先的部分;第二是我们针对前一代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升级,比如汽车里面的智能助手,从智能中控的体验变成智能副驾驶、同行者的体验;第三是来自我们覆盖的所有第三方合作伙伴,像软银机器人Pepper等。

时代财经:很多AI公司的销售会绑定其他业务,比如IT集成系统、大数据的项目,然后把AI能力植入进去搭售。小冰把AI单独作为服务项目,会不会推广上也受到限制?

李笛:这就看你自己公司对产品和(技术)框架的信心了。绝大部分创业公司并不拥有全部的核心技术,所以很难说他是一个人工智能产品,还是一个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

比如智能音箱就是有人工智能技术的音箱。这个音箱的确有智能助理,但是他的第一卖点是工业设计,第二卖点是内置的音乐、内容,第三卖点是价格。人工智能不过是完成一个摇控器的功能,用户在跟智能助手去说话的时候,他的交流是非常简单的,他可能重复一万次关灯、开灯,但是没有更深入。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来讲,这不是一个人工智能产品。

因为这个原因,人工智能产品本身的落地确实非常罕见。到目前为止,这个市场还是非常早期,而且是蓝海市场,没有什么人真的做出来特别好的。

时代财经:所以小冰不会像别的公司一样,找一些更快的方式去落地,而是扮演底层技术提供商的角色?

李笛:小冰用了六年的时间,在微软内部把框架夯实了。我们更像是一个底层(基础框架),但是这个基础框架因为人工智能的特点,特别是云端特性,决定了实际上由我们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交互,所以他更像是一个云端的操作系统。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提供技术的所谓原材料,而是提供整体的方案,尤其是To C,绝大部分的用户只有需求,但他没有人工智能的知识,没有人工智能产品设计的能力,他只需要在我们这边领走,并且在交互过程中去训练。

时代财经:之前有行业人士反映,“闲聊”在AI项目里面通常是“托底”的,客户会更看重功能性,对于“闲聊”板块,会选一个最便宜的。

李笛:这就是他们(同行)打不过我们的原因。中国公司会把语音交互和文本交互分成三类,一类叫任务型,一类叫知识型,一类叫闲聊型,这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为什么做小冰?就是因为我们认为这种分类对应的框架体系有问题,无论是亚马逊,还是Facebook,还是谷歌,现在都已经向我们靠拢。真正的交互是混合的,你分不出他是不是闲聊。

人工智能在“闲聊”过程里,有可能把这个话题往别的方向引,会变得主动引导对话,而不是仅仅“应答”,把闲聊理解为“兜底”,是把它理解为“我需要回应”,这完全是浪费。行业有这个观点的人,以后也会慢慢明白。

没有融资压力,需补齐资本化扩张

时代财经:这次发布会主题是“第二幕”,背后有什么深意吗?

李笛:小冰这么多年的发展,是按照比较明确的节奏走的。第一幕是技术一年年累计推进,把底层的框架完善,第二幕是需要本地化加速发展。很多国内公司在商业模式和运营创新上非常强,但小冰现在为止,除了用户自然增长之外,没有用任何运营的方式获取用户,例如像O2O很火的时候,很多产品会扫街、扫码等。

小冰独立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突出本地化的商业优势。比如我们要建立一个独立的销售队伍,一个独立的创新型公司实体,很多事情可以更快进行。

时代财经:作为CEO,你对公司整体的规划是怎么样的?

李笛:就是把第二阶段的历史使命完成。我们现在好不容易把第一阶段历史使命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历史使命是让AI instance无处不在。现在团队有一百多人,肯定要再招人,比如原来没有正规的销售队伍,我们得把正规的销售队伍建起来。这样的话,我们一个亿的收入就能double、triple。

时代财经:现在“新基建”很火,小冰以独立公司的身份,会不会去参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这一类的项目?

李笛:小冰现在一亿元的营收里,至少不包括两大块,一是To G的项目,还有一个是软硬结合,这两大块我们还没有启动过。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加关注的不是现在这个阶段估值多少,马上能获得多少销售收入,我更关注这个收入是不是人工智能产品的收入,还是只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收入。

时代财经:公司需要什么样的销售人才?目前市场上AI公司的销售经验跟小冰公司并不契合。

李笛:我们需要他对产品的理解多一点。人工智能行业的特点是,在销售过程中还需要不停地培育市场,换句话说,很多客户沟通是基于想象,但是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数据和经验,所以我们跟客户沟通时,不是说我给你做一个什么东西,而是你看小冰有的,我就可以让你也有。

对客户来讲这是一个必要过程,不是客户说,我要一个销售助理、一个客服电话,我说,行,你把需求写下来,我们怎么根据你的需要给你满足,我们会说我们认为这个结构应该是这么设计的。

时代财经:一些公司在扩张的时候会通过资本化的方式,例如投资很多创业公司,这些标的就会用他们的AI技术、服务,小冰会在资本上补齐这些东西吗?

李笛:这部分不是我主要看的,这是董事长的工作。我还是个产品经理,我主要的任务还是在小冰上面,怎么让她变得更强。

我们没有融资压力,小冰拥有全球60%的人工智能交互流量,商业客户强劲,用户的产品规模和产品的入口也很solid(稳固),尤其是技术也都是自有的,所以我们没有什么融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