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双减”之后,学校如何提质增效?人工智能课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双减”之后,学校如何提质增效?人工智能课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1张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刘烨烨

“双减”之下,人大附中人工智能课程究竟长啥样?

“双减”之后,育人质量如何提升,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

放学时间普遍从下午3点半调整为5点半,“学生们作业和课外培训压力减轻,时间被争取出来,就是要支持综合素质培养,这反过来就要求创新课堂形式和内容,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方海光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如何创新?眼下各种兴趣类课程五花八门,其中关于人工智能的课程发展得如火如荼,而且已被北京、福建、武汉等地引进中小学,浙江更是把编程纳入信息技术高考。

“一放课,选课系统常会瘫痪!”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每到选课时的“激烈竞争”场景。人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袁中果告诉记者:“目前人大附中每学期都有近200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热门课全靠拼手速抢,而人工智能课程,就是这些火爆课程中的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