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学术头条:中国正在快速推进奥密克戎株疫苗研发,首次使用人工智能发现新的数学猜想,360万年前的化石足迹或来自未知人族物种

学术头条:中国正在快速推进奥密克戎株疫苗研发,首次使用人工智能发现新的数学猜想,360万年前的化石足迹或来自未知人族物种  第1张

奥米克戎早在南非报告前已出现在欧洲

据报道,荷兰卫生当局周二宣布,他们在采集于 11 月 19 日的样本中发现了奥密克戎(Omicron)冠状病毒突变株,这表明在南非于 11 月 24 日报告第一例病例之前,奥密克戎已在西欧传播。

1.2%的新冠住院患者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据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示,大约每100名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就有一名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在美国和欧洲近3.8万名新冠住院患者中,约有11%的症状使医生怀疑有脑部并发症。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证实,这些患者中有10%出现了最可能与新冠病毒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总体发生率为1.2%。

中国正在快速推进奥密克戎株疫苗研发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12月2日透露,我国正在快速推进奥密克戎株疫苗研发。郑忠伟介绍,我国疫苗对不同区域流行的各种主要变异株造成的感染和感染后的再传播均有明确效果,对预防重症和死亡有显著效果。但为了做到有备无患,各疫苗研发单位已经针对各种变异株疫苗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仿生蛛网打造新型室温微芯片传感器

受自然界蜘蛛网启发,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将纳米技术和机器学习相结合,成功设计出一种可在室温下工作的、极为精确的微芯片传感器——“蛛网纳米机械谐振器”。该设备属于迄今世界上最精确的传感器之一,能在与日常噪声极端隔离的情况下振动,表现出超过10亿的机械品质因数,是量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结合的典范。

我国发现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古稻田遗存

12月1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线上召开,通报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甘肃庆阳南佐遗址、张家川圪垯川遗址、河北张家口邓槽沟梁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掘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大规模古稻田遗存,年代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将于近期进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中欧火星探测器联系上了

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21年11月,我国“天问一号”与欧空局“火星快车”任务团队合作,开展了“祝融号”火星车与“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加拿大境内首次发现野生动物感染新冠病毒

加拿大环境和气候变化部1日发布消息说,加拿大在3只野生白尾鹿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这是加拿大首次发现野生动物感染新冠病毒。这3只白尾鹿生活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埃斯特里地区,检测样本采集于11月6日至8日,当时它们没有任何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但11月29日的检测结果显示它们已感染新冠病毒。

不会融化变质的“果冻冰块”研制成功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冷却块,有望改变食物的冷藏和运输方式,不需要依赖冰或传统的冷却包。这项应用可通过控制微生物污染,潜在地减少食品供应链中的用水量、食品浪费和环境污染。研究论文发表在近日的美国化学学会期刊《可持续化学与工程》上。

经典降压药或成对抗“超级细菌”新“武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岳冰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生物活性材料》在线发表了关于利用临床上经典降压药非洛地平有效解决骨关节术后植入物耐药菌生物膜感染的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首次证明了非洛地平能够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预防和清除植入物表面顽固的细菌生物膜,并杀灭可能存在的休眠细菌(持留菌)。

360万年前非洲化石足迹新发现一个未知人族物种

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研究论文中,科研人员重新分析非洲坦桑尼亚北部来托利(Laetoli)的化石足迹发现,在距今约360万年前,有不止一个人族物种曾用双足行走。来托利的化石足迹有一组足印此前被认为属于现代人早期亲属,最新研究认为有另一组痕迹属于一个未确定的人族物种。这项新发现对直立行走的起源提供了新见解。

人工智能帮助数学家发现新的猜想和定理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一期封面发表一篇计算机科学论文称,科研人员研发出一个机器学习框架,能帮助数学家发现新的猜想和定理。该机器学习框架由知名人工智能(AI)企业DeepMind开发,已经帮助发现了不同纯数学领域的两个新猜想,这项研究展示出机器学习如何整合进现存工作流支持数学研究。

天文学家观测到新双星系统

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员观测到一种新型双星系统,该系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存在的,但却始终未能观测到。这一发现最终证实了宇宙中一种罕见的恒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细胞自噬减弱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潜在原因

目前盛行的理论认为,大脑中的斑块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一项新研究指出,细胞自我清洁的能力减慢可能是导致不健康的大脑堆积的原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蛋白质组研究期刊》。

本世纪末北极降雨量可能反超降雪量

北极在人们眼中,一直是寒冷多雪的地区。事实上,北极降雪量也比降雨量更大,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降雨正在逐步取代降雪。比如,今年8月格陵兰岛冰盖顶部已出现首次降雨。而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的新研究认为,假如全球气温再上升3°C,本世纪结束之前北极的降雨量将反超降雪量。

浙江大学潘云鹤人工智能科教基金成立

近日,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潘云鹤人工智能科教基金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立,该基金将用以奖励在人工智能科技教育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师生,进而推动人工智能科教发展。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与潘云鹤院士签署捐赠协议,为潘云鹤院士、庄逸苏女士伉俪颁发捐赠证书和铭牌,为基金管委会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颁发聘书。校长吴朝晖院士出席捐赠仪式并致辞。

我国四位科学家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近日,从欧洲自然科学院获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张遂安、复旦大学教授郑正、上海大学教授彭艳和广州大学教授张季超当选2021年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主席Tyminskiy Vladimir教授向当选外籍院士祝贺。

地球轨道变化影响颗石藻演化

颗石藻是一种微型藻类,在其表面分布着细小的石灰岩鳞片(即颗石)。而且,不同种类的颗石藻具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颗石。颗石藻死后会沉在海洋底部,外壳上的颗石则形成化石保存下来,并记录下这些生物体的演化历程。昨日,一项发表在《自然》的研究指出,颗石藻的演化过程受到了地球轨道变化的影响。

武汉大学获 2.55 亿赠款,为迄今最大一笔个人捐赠

为庆祝武汉大学建校 128 周年,11 月 30 日,该校 1982 级经管学院校友、美国柏嘉金融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英诺医疗集团创始人黄春华通过其私人慈善基金会向母校捐赠 4000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2.55 亿元)。这是武汉大学迄今为止收到的最大一笔外币捐赠,也是最大一笔个人单笔捐赠。这笔捐赠将根据黄春华本人意愿,用于在武汉大学设立多个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