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文化消费与人工智能-另一类机械化生产,还是人类创作终结的开始?

今日的AI,就已经可以模仿不同风格的文风,画风,音乐来进行创作了。只要给AI一个样例,AI可以在瞬间把一张照片变成复古风格,油画模式、中国画模式,甚至任何一类有明显特征的模式。AI甚至可以捕捉更细微的特征,比如创作出有明显伦勃朗风格的画作。

在AI听了大量莫扎特、海顿、亨德尔的作品后,AI可以做出非常古典音乐的曲子。

AI已经可以开始模仿给定的写作手法,用词和语言风格,写出标准的,或者有个人风格的文章,剧本。事实上,好莱坞商业影视的剧本创作,确实是有特定套路的,比如剧情推进多少需要多少次反转,需要多少次怎么样的意外,等等,这种剧作,是未来很有可能被AI所取代的。

文化消费与人工智能-另一类机械化生产,还是人类创作终结的开始?  第2张

而这种机械取代人类的产品生产,其实在历史并非首次。人类早期的食品,服饰,家居等等,都是纯人工制作,工业革命后各种各样的机械出现后,产品制造的人工参与成分越来越少,现在我们大部分吃的,用的,穿的,都已经成为了大规模机器生产的成果,手工制作已经成了一种个性,人文,定制或高端奢侈的生产方式。内容,本质上就是一类文化产品,既然物质产品可以大规模机器生产,文化产品为什么不可以呢?所以未来的内容消费,也会有大众机械化生产的部分(AI创作),和定制人类生产的部分,前者满足的是消费者大众性、快餐性、通用性的内容需求(比如肥皂剧,或者事件新闻报告);后者必然不会是太常规,太浅层,太有模式,太有迹可循的创作。

尽管偏于模式化,AI的创作还是会带来一些伦理问题,比如AI的作品,著作权到底属于谁?AI模型的制作者,还是训练数据的提供者?创意提供者?还是AI网络模型的调参者?还是让这个AI拥有自己的著作权?

这也给人类带来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绘画、文学、音乐这些艺术的创作,到底是上帝赋予灵魂的万物之灵的人类的独特天赋,还是其实只是一类有特定规律的素材组合?这几乎动摇到了人类所有智能之首的地位。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音乐和绘画,产生美感和共情的机理其实都是可以量化的,也就是可以公式化的。机器能够达到的高度,逻辑上还受限于人类对这种共情的诠释,但谁又能确定机器一定不能理解人类的感情呢? ----- 仅代表尹智个人观点 Ken’s personal view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