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人工智能、无人机等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关注 专家:通信、供电问题仍待解决

人工智能、无人机等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关注 专家:通信、供电问题仍待解决  第1张

国务院新闻办近日发表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显示,40年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经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

在这背后,科技的力量不容忽视。科技如何提高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调查与监测的效率与安全性?当前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一线调查与栖息地日常巡护还存在哪些问题?10月18日,华为“科技守护大熊猫栖息地”咖啡对话在都江堰举行,业内专家、护林员、科技企业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保护大熊猫本身,更多的是保护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一环境的服务功能最高价值达27亿美元。”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说道。

但仅靠人力来实现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显然较为困难,科技在其中便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利用红外摄像头实时监控环境,利用无人机代替一部分人力进行日常巡护,利用卫星遥感实现灾情核查等。

魏辅文分析称,“现在的技术手段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有差别,但是还没有突飞猛进,未来应该有更多的新技术应用到野生动物保护与监测中。”大熊猫国家公园咨询专家冉江洪也深有同感,他呼吁科技企业关注野外环境中局域网的建设,利用科技快速寻找动物粪便、个体以及信息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