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第1张

文 / 人猿泰山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3年,中国将布局建设20个左右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

西安,正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

而之前,工业一直是西安的“痛”。有媒体指出,近年西安被挡在“万亿俱乐部”门槛之外,很大程度上“受累”于工业短板。至少探究西安经济发展不足之处,解决工业弊病仍是重中之重。

现在,西安需要弯道超车。

继4月初,“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后,11月5日,西安市发布《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人工智能企业超过300家,打造5-7个产业聚集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实现全国领先。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第2张

而在“方案”下发前的10月29日,《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发布,提出西安形成“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的产业空间布局,到2025年,西安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并形成6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

今年前三季度,西安市生产总值完成7075.31亿元、增长4.5%,高于全国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其中,高新产业高速增长,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8.2%和13.9%。

后疫情时代,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面对“十四五”规划,对于西安来说,“危机中育先机”,新基建的“风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西安新兴产业迎来“弯道超车”的良机。

西安工业短板:现实之痛!

作为国家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建设的工业基地,工业一度成为西安的骄傲,在41个大类中,西安占了36个,尤其是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至今也是西安特色。但随着中国产业环境的变化,使西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国企比重大,中省企业多,改革难度高、见效慢。

2019年,西安全部工业增加值仅1868.86亿元,西安被挡在“万亿俱乐部”门槛之外,很大程度上“受累”于工业短板。与此同时,相邻的郑州在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就为3746.2亿元。而成都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和能源化工五大产业2019年营业收入就达10182.2亿元。

西安市统计局工业处发布的一份2019年工业数据解读中这样表述,“2019年是西安市工业发展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外市场不确定因素攀升、重点企业搬迁、环保督查关停减产企业骤增、中美贸易摩擦等对制造业影响逐步显现、国家行业政策标准转换带来重大影响、制造业国内外需求低迷共振等,对西安市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基于此,2019年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较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但在各种变数和挑战下这个增速来之不易。”

所以,紧盯“五强”目标,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这是西安近两年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第3张

今年前三季度,西安GDP增长4.5%,保持全国第一,除投资增速外,重要的是工业稳定增长,成为“压舱石”。前三季度,西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比全国高5.8个百分点。9家百亿元企业合计产值增长25.7%,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6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48.1%,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5.5%,计算机通信行业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3个百分点。

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全市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78.2%,同比增长11.4%,较上半年增速提升4.9个百分点。但小型企业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产值同比下降21.6%,较上半年降幅扩大7.6个百分点。从这个数据,多少能看出西安工业的特点。

不管怎样,近年西安的经济发展中,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引擎作用凸显,西安今年前三季度工业生产稳步恢复,经济保持增速,并被寄予破万亿的希望。对于未来,西安的路径是以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确定以六大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为主体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点是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并做大人工智能、机器人、5G技术、增材制造、大数据与云计算等5大新兴产业。

今年,西安“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速布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项目。”西安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较去年同期提高12.6个百分点。

但在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行业为代表的新基建政策上,西安在全国城市中也有失落之处。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第4张

中国5G发展版图上,首批18个5G试点城市,除西安外的其余8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部入选。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里,没有陕西及西安的身影。有报道称,国内在运营的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共占据整体市场50%以上的份额。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以为66个、41个、29个、25个、22个位居前五,陕西数据中心数量仅4个,并且只有1个达到四星级。

从充电桩建设梯队发展看,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公共充电桩的主要集聚地,充电桩成为新基建,也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从过去的补贴刺激回到政策支持的轨道上。2018年,西安连续出台了《西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西安市汽车产业链发展推进方案(2018-2025年)》和《关于推进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举措。今年10月,西安发布《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明确西安建设适度超前、车桩相宜、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值得深思的是,西安在今年前三季度中,虽然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0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但行业增长面仍然较窄。拓展产业链,做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优势行业,加快生产智能化和产品高端化进程,仍是当前工业发展重点。

人工智能被视为“经济转型的关键推动力”,“新基建”及新兴产业的发力将决定西安发展的未来。2017年,中国发布了“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提出2030年中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导者。这一计划的颁布,也刺激了众多政策的出台。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第5张

而依托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西安,正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契机,加快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形成产业聚集。或许这是西安产业转型升级“弯道超车”的最佳途径。

人工智能:能否实现工业弯道超车

当下,在互联网下半场竞争中,以实现“机器智能化”的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极具产业颠覆性的基础性技术创新行业,正成为各地加大资源配置,纷纷布局的产业链。

西安,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寄予厚望。

11月5日,西安市发布《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到2022年,实现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基础前沿理论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并且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为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西安方案’”。

根据《方案》,西安市将开展人工智能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搭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通过建立一批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中心,打造文创旅游等应用场景,发展一批人工智能服务型机构,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等行动;到2022年,人工智能企业超过300家,其中领军企业10家以上。打造5—7个产业聚集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从产学研到应用场景落地,都作出具体明确的发展路径,可见西安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视程度。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第6张

而在这之前的10月29日,《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显示,人工智能等5大新兴产业成为西安发展重要动能,到2025年,西安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要超过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在“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的产业空间布局中,西安依托高新区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依托西咸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浐灞生态区等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示范区,推动曲江新区、航空基地、国际港务区等区域技术应用聚集区建设,通过核心区的引领辐射,带动产业聚集发展。长安区依托科技产业新城,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支持区县、开发区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园区。

西安如此丰满的理想自然离不开自身人才、技术的底蕴支撑。

高精尖的专家人才队伍和充足的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企业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同时拥有上述两大优势的西安,正是被业界普遍看好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方案》提出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引培机制,鼓励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完善人工智能学科体系,鼓励更多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而西安在人才与技术上有着相对优势,在《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中提到,西安市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大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均具有全国排名前10位的高校,且有31所高校从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集聚了9位院士,每年培养相关专业研究生5200余名,本科生9500名,已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同时,据赛迪顾问《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白皮书》(2018)显示,西安市人工智能科研能力位居全国第七。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第7张

况且,西安具有人工智能相关国家级研发平台11个,省部级平台33个,在机器学习、图形识别、无人系统、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26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

因此,今年4月,“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建设大会上,西安市市长强调:“ 西安市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西安市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优势,我们利用这样的优势要推广建设一个新一代的人工智能试验区,进一步带动我们整个基础设施的建设。”

与此同时,西安将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列入“6+5+6+1”产业体系,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希望通过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应用场景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产业平台聚合效应,促进人工智能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西安新兴产业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更是把握国家推进“新基建”机遇,赋能西安传统产业升级,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的契机。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国争夺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3年,中国将布局建设20个左右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到目前,全国已布局13个,并且,除今年9月批复的武汉还在征求意见外,其它所有试验区都已经公布具体发展方案。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第8张

与西安同一批次批复的济南在6月17日就发布了《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若干政策》,并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重庆到2020年,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要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培育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

其中,成都可谓来势汹汹。11月11日,《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正式公布:充分发挥成都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场景多元、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以产业功能区为依托,构建“一核一区多园”空间布局,推进实施170余个重点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力争到2022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贡献“成都经验”。

早在2019年,中国一些省市就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上海市《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显示,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已突破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业超过3000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已达700亿元。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提出了到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第9张

福建、南京等非“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也纷纷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南京发布《南京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地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南京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占全国十分之一。

一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争夺赛已开始上演,各地从政策、资金、人才、项目、场景等方面不遗余力,“武装到了牙齿”。各个城市建设人工智能,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方向。在“新基建”赛道上,它们已抢先开跑,马太效应愈发加强。

各地也通过“展会+论坛”的形式造势。西安也在10月30日举办2020年“一带一路”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共同探索全球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发展前沿。西安在人工智能的发力上尤其明显,西安高新区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经开区成立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出台系列文件,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了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地,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泾河新城建设人工智能基地......区域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正在构建。

虽然对人工智能的定义现在还没有共识,但它承担起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任。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未来3至5年是人工智能最关键的格局确定窗口期。在这3至5年,谁能让人工智能应用真正形成规模、让应用落地,谁就能在未来智能产业中占领先机。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中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达到3341家,位列世界第二,其中,北、上、广、杭成为人工智能企业高度集中的城市。

西安虽然已经编制发展规划,但明显滞后于发达地区,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后,开始在顶层设计、体系设计、基础设施等方面紧急追赶。从 ********* 层面分析,北京、上海的政策力度和创新力度优势明显,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白皮书》(2018)显示,西安政策环境方面排第14位。根据此前发布的《2019先进制造业发展白皮书——先进制造业之人工智能驱动力》,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人才积累优势,总体来说在人工智能方面发展较强,尤其北京,稳居人工智能综合发展预期榜首。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实力较弱,重庆、成都依托政策支持、人才供给发力,也跻身人工智能发展预期前列。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第10张

融入新产业,这是站位问题

尽管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在应用层、技术层、基础层三个层面上都有所涉及,但总体处于零星散点状态,尤其在人工智能自主研发领域内,虽然西安市人工智能科研能力位居全国第七,但整体水平却排在全国12位,没有形成规模聚集效应,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相比于国内人工智能领先城市,西安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较少,且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在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20强城市榜单》中,西安排名仅在15位。

从人工智能产业结构来说,西安人工智能应用层企业数量多,基础层领域开拓不足,集中在终端制造领域,涉足人工智能领域的传统制造企业,一般是通过“机器换人”的方式进入该领域,对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从事计算机视觉、AR/VR、语音识别等技术层的企业很少,从事人工智能芯片器件、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生产的基础层企业就更少了,还不能把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根据西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2020—2022年)》,西安将在未来两年,要在基础前沿理论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实现核心技术攻关、初步建立创新体系等,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做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空间布局。

其实,人工智能不仅是西安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机遇,因为人工智能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地位,是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一种代表性方向,它将成为未来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第11张

早在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能否融入新的产业创新时代,这是一个站位问题。

到最终还是人才争夺,其行动早已开始。

济南对参与实施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项目及职业人才培养开出最高1000万元资金补助政策,成都给予开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就是浙江德清县,在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院所智力支撑的条件下,还先后引进院士10人、创新创业人才2000余人。

西安虽然有着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但人工智能从业人数全国占比仅1.8%。产业溢出带动性及投融资上,与其他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正在改变国内城市间的竞争格局。国内一些城市在转向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希望通过智能化建设引入新兴技术及相关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而西安市确立打造“硬科技之都”战略后,年初,发布《西安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支持政策实施细则》,为人工智能、5G、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并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新基建”进入发展窗口期,为西安提供了更多机会。一头连着新兴产业,一头连着传统产业升级,工业的科技内涵更为丰富,这是拥有科教资源优势的西安的主战场,是西安追赶超越的良机。

西安人工人工智能(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  第12张

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西安很多企业已经切入全球产业链,后疫情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红利逐渐消失后,全世界生产力面临枯竭,开始存量厮杀。此时,“新基建”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推进毫无疑问成为中国难得的机遇,西安工业如不奋起直追,将再次掐灭超车的引擎。

毕竟,谁认准把握时势,谁就更可能抢占经济增长制高点。2008年那轮大基建,直接撬动了成都、武汉、郑州、长沙等一批内陆城市的崛起。技术创新时代,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布局正引起工业版图质变,势必将带来城市格局洗牌!未来已来,而西安具有更大的机会确立自己未来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