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怎样改变一个人的思维_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从心理学解释了人类三大匮乏心态:钱、时间、爱,并在最后告诉了摆脱匮乏心态怎样改变一个人的思维的方法。“你不是穷,你只是现在没钱,因为你有未来。你不是没有未来,你的问题,是对未来有些急不可耐。”

怎样改变一个人的思维_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第1张

一、钱的匮乏和安全感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贫穷会导致判断力下降吗怎样改变一个人的思维?」的帖子,很让怎样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我受益。

排名第一的答案,是某位知友的自述。

这位知友小时候家里很穷。少年时代,父母又相继过世。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上大学时,他的学费要靠亲戚和刚上班的哥哥接济,生活费则要靠自己做家教、写文章挣,生活非常困顿。

因为贫穷,他放弃了当导演的梦想,早早开始工作,努力挣钱。为了能挣更的多钱,他变得短视,不停在各个互联网公司之间跳来跳去。他说:

「那时候,只要别人给的薪水比现在的高,不管是高500还是1000,我都会毫不迟疑地跳槽。」

「我面对的问题,往往不是耐得住耐不住贫穷的问题,而是多100块钱总比少100块钱要好得多得多的问题。」

因为频繁跳槽,他失去了好几次真正摆脱贫穷的机会——这些机会只需要他放弃挣扎,安心等待就可以得到。他呆过的好几家公司,要么上市,要么被收购,如果继续呆着,他也很可能因为期权身家千万甚至上亿。但他等不了。蹉跎多年以后,他总结说:

「如果把我走过的这四十年比作一场战争,那我就是一支一直粮草不足的军队。做不了正规军,只能做胸无大志、不想明天的流寇了。」

从文章描述看,这位知友无疑非常努力上进,在他的圈子里也很厉害。可就是这样的人,在年轻时也没能摆脱贫穷的影响,这真让人唏嘘。

贫穷的匮乏,大部分以「缺爱」始,以「不安」终。

因为孩子最初并不会知道喝米汤还是喝进口奶粉、在农村还是在繁华都市、住集体宿舍还是住豪华别墅的区别。他们对世界的感官仅限于当他们渴了饿了,有没有人来满足他们,当他们需要时,母亲能否提供温暖的怀抱。这是安全感最初的来源。

可糟糕的是,贫穷也会影响母亲。处于匮乏中的母亲会更焦虑,对孩子更不上心。她们无法给孩子提供安全依恋,反而很容易把她们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一个火警报警器,早期的匮乏会调低报警器发出警报的阈限,而当下的、将来的、或想象中的匮乏又会变成了触发警报的信号,让大脑处于一片慌乱之中。当大脑兴师动众地组织救火时,却常常发现自己只是在应付一只冒火的垃圾桶。久而久之,大脑里的这支消防队就会极度疲惫,人也很难沉下心来专心做事,谋划未来。

匮乏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一个常年吃饱饭的人,偶尔饿一顿,可以心安理得地把它当减肥。而一个常年挨饿的人,会因为挨饿而恐惧。这种恐惧会让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搜索食物上。

同样,一个穷人,也会只想着挣钱,不顾其他。

行为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沙菲在《稀缺》中指出,长期的资源匮乏会导致大脑的注意力被稀缺资源俘获。当注意力被太多稀缺资源占据后,人会失去理智决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他们把这种认知资源叫「带宽」。

「带宽」的缺乏会导致人们过度关注当前利益而无法考虑长远利益。一个穷人为了满足当前的生活,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而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也不得不被那些最紧急的任务拖累,没有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所以匮乏并不只是一种客观状态,也是一种心理模式。即便人们幸运地暂时摆脱了匮乏的状态,也会被这种匮乏的心理模式纠缠很久。这种心理模式很容易让人们重新陷入匮乏。

我家乡所在的城市有个小岛,岛上的人很穷,世代捕鱼为生。大约二三十年前,上海市要在那边造一个港口,开始对岛上的居民进行拆迁补偿。于是,这些原本贫穷的岛民每家都拿到了一笔几十万的拆迁补助,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

当时的政策,他们可以选择在舟山的其它岛上落户, ********* 帮他们建房子,继续捕鱼。也可以选择在上海落户,当时这笔钱够他们直接在上海买房子。

可是前几年,我去当地做一个调研,却惊奇地发现岛上不少人又重新回归了贫穷。究其原因,是这些原本贫穷的渔民忽然变得有钱以后,并不知道怎么用这笔钱来发展持续的竞争力。

他们当时的感觉是:「终于不用捕鱼了,有这么多钱,我可以享清福了!」于是一些人开始游手好闲,另一些人开始赌博。二十年后,他们发现原先补助的那些钱,要么被花光了,要么已经极度贬值了。而他们却回到了原地。

对穷的焦虑,除了匮乏,还有一些别的。

设想一下,假如以我们现在的物质水平,回到了二十年前,会怎么样?不提房子了,一提房子什么理论都失效。只是比较绝对的物质水平上,我们很多人在那时候都算富人了。别的不说,现在人人都有的智能手机,在那时候,怎么也算奢侈品了。

那为什么我们不觉得自己富呢?

因为穷和富说的并不是物质水平的高低——物质水平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涨船高,穷和福说的是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的高低。我们害怕穷的标签,不仅是因为物质的匮乏,更是担心因此被看作社会底层、失败者,被人看不起。

我曾在佛学院教过一段时间心理学。上课的学僧大都是一些出家人。他们没有钱,但也没有「钱越多越有价值」的想法。因此,物质匮乏很少让他们产生困扰——既然有饭吃、有地睡,还要求什么呢?

我自己也感受过穷的窘迫。在上我初中那年,因为要读好一点的学校,父母带着我从小岛搬到了市区。现在想来,那也不过是个更大的岛,但对当时的我,那已经是更大的世界了。

那时候,看着班里的同学,我经常觉得自己穷。这种感觉直到上了大学才彻底扭转。不是因为我们家忽然变富了,而是因为大学寝室的同学来自全国的各省,有陕西、山西、辽宁、山东等,也有不少从农村来的。

我因为来自相对富裕的沿海城市,被大家当作了富人了。虽然是「被富裕」的,但我仍然感觉好极了。

二、时间的匮乏和计划

现代人不仅「穷」,而且「忙」,所以才有人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叫「穷忙」。

「忙」是另一种匮乏,对时间的匮乏。

我发现,越忙的人,越容易为自己安排各种事情、制定密密麻麻的计划,也越容易让这些计划流产。

有一次我去一个公司做讲座,有个年轻人和我交流说:

我现在工作很忙,经常加班,我不是太喜欢,希望能在业余时间做一些积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将来换更理想的工作做准备。

所以我制定了很多目标和计划。为了让自己精力更充沛,我计划每周去三次健身房。我们公司经常有外派出国的机会,为了学好英语,我买了很多英语教材。同时,我还通过读很多不同领域的书,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我的计划很详尽,包括每周几点到几点去健身房、每天背多少个单词、每隔几个礼拜读一本书。可每天我一回到家,刷刷手机、浏览一下网站、打打游戏,时间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觉得自己有拖延症,请问怎么才能有所改进?

我问他:「那为什么一定要订三个目标?不能先订一个吗?」

「可是,这三个都很重要啊!」他急切地说。

我从他脸上看到一种焦灼。那是处于匮乏之中的人特有的焦灼。他每天工作都挺忙的,回家已经很累了,不想做别的事,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他不甘心。越是缺少改变的时间和精力,他越急切地想要改变。

这时候,「计划」就适时地出现了。与其说这种计划是用来实现的,不如说它是用来缓解焦虑的。计划提供了一种希望,就像为困于「现实的枯井」的人们垂下的一根绳索。绳索的那头,连接着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和自己。我们想牢牢地抓住它,却发现它很虚幻,根本无力带我们脱离困境。

为什么我们宁可要宏大的计划,也不想要微小的进步?

因为只有宏大的计划,才有缓解焦虑的作用。而微小的进步,虽然真实,却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

「很长时间!」

那些处于匮乏中的人,一定在心里这么嘀咕过。他们缺的,正是时间。

三、爱的匮乏和孤独

在所有的匮乏中,爱是最基本的,也最特别。

如果拥有爱,金钱和时间的匮乏都不是太大的问题,而如果缺少爱,金钱和时间的匮乏就能把我们压垮。

缺爱会让我们孤独,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了缓解痛苦,孤独中的人有时候会去追求一些短暂又混乱的关系。即使在孤独中遇到了合适的人,我们也很难跟他们发展健康而长久的关系。

我们容易讨好、害怕失去,我们会压抑自己的需要,不敢轻易表达。当需要压抑到一定程度,委屈又会爆发。亲密关系就在这种长久的患得患失中不断反复,当关系破裂时,人们又会重新陷入孤独。

有段时间,我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说:

我对被爱的执念,已经漫无目且狂热到了我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程度。

比如,就算和我没有丝毫关系,但是一看到类似「很高兴能够遇见你」「会一直守护着你」这样的话,我都会无法抑制地哭泣,然后会因为没有人对我这么说而陷入忧郁。我渴望接触,到了连骚扰都不会拒绝的地步。在理发店洗头的时候,或者算命被接触到手心的时候,都会无比感动。

我不主动追求别人,但即使我厌恶的人对我说「喜欢你」,我也会忙不迭地接受,然后变得不像自己,猜忌对方,永远无法满足于对方给予的爱。为了留住这个我甚至都不爱的人,我可以做第三者、容忍背叛、羞辱、甚至扭曲自己的性向。然后,这些关系每次都以我无比疲惫、不堪重负,提出分手而告终。

最令我困扰的是,越是面对我在乎的朋友,我的态度就越消极:懒惰、暴躁、出尔反尔,然后哭着请求他们原谅,周而复始。我的朋友努力表达她的确爱我(友谊之爱),但我从未相信。

事实上,「她爱我」不过是我用来缓解自己的忧郁厌世的借口而已。这句话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在我彻底崩溃时才会抓一把,然后继续在水面上挣扎。因为这种不确定感,我掌握不好和她之间的关系。我对她无比依赖,嫉妒她身边所有的人,甚至嫉妒她本身的优秀和善良。这种卑劣的心态,让我越发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好好爱人和被爱的希望。

她是一个处于爱的匮乏中的人。

一方面,她渴望任何形式、来自任何人、出于任何动机的「爱」,另一方面,她又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这样的爱。

所以她总是遇不到对的人。即使遇到了,也会因为过度亲近而让别人不安,或者因为被抛弃的焦虑而与别人远离。

正是对爱的匮乏,加剧了孤独。

四、怎么摆脱穷人思维

按:有时候,匮乏的印记会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资源,即使我们明明会有更好的未来,也会隐隐不安。另一方面,匮乏既推动着我们努力,也让我们一直处于焦虑之中,无法放松。这封答读者来信,探讨了如何在匮乏的状态下,面向未来、心怀希望。

海贤老师:

您好!我总觉得自己很穷。其实没穷到吃不上饭的地步,父母的条件能让我衣食无忧。

我对穷的体验是:买东西,永远在看打折的、促销的、淘到各种物美价廉的东西;吃饭,哪怕是外卖,也不会选最贵的那几种,总是挑物美价廉的;看到高档的护肤品化妆品就心塞,自己只能搜平价护肤品。有时很满足,有时又觉得很羞愧。

这好像是一种习惯。我其实偶尔也有奢侈一下的时候。昨天妈妈给我买了件1500多的大衣;跟有钱的朋友出去我们也会开心地吃高档餐厅;偶尔我也会买很好的口红……

可是那种穷的感觉,还是深入骨髓。一到很高档的地方,一见有钱人和高级的东西,我就有一种羞耻又窘迫的感觉。每当这时候,我总会不断告诉自己,穷不是错,我也可以很坦荡,只要诚实善良努力。这样想,羞耻的感觉会少一些。我知道我应该努力,改变这个现状,可是我总做不到,所以,我总是很自责。

我父母学历低,收入也不高,但是非常节省,对我非常宠爱。我所享受的一切,都是父母节省给我的。他们尊重我所有的选择,支持我,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不懂,所以相信我能做出合理的选择。

他们不舍得我受苦受累,没有人逼我学经济和金融,没有人逼我去打工去实习去赚零花钱,大家都特别爱我,让我做我喜欢的事情。一方面,我觉得好幸福好自由,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好没有动力。

有时候,我甚至极端地想,如果我的父母特别坏,特别贪得无厌要我赚钱养家,我周围的人都特别看不起我,我也许会更有斗志,更拼?但是我自己也觉得这样想好傻,估计真的受这些苦的人,看我这么想,会很想打我。

我的人生很平顺,从小成绩好,读好学校的最好专业,拿奖学金,现在在读研究生。我从来没有拼尽全力去做过什么,反而感觉一直在逃避挑战,逃避需要拼杀的场景。我怕自己拿了一手好牌,最后却倾家荡产。

有朋友可能会说,那你就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啊。任何行业,只要你一直坚持,就会走到金字塔顶。

我也一直这样安慰自己。可一想到自己可能要等10年以后,才会比较富有,那时候父母都五十好几了,觉得他们好辛苦。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享受那么好的物质,我觉得我还可以调整好心态,可是对父母的心疼和亏欠,让我好难受。

我怕父母老去,怕爸爸累坏身体,还没等到享我的福,就阖然辞世…(对不起啊爹),我觉得妈妈那么美,我好想让她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穿特别美的衣服,用特别好的化妆品,特别幸福特别幸福。

那些收入颇丰的行业,我总是不想尝试,说自己不喜欢不适合。我以为我选择了我最喜欢的行业,可是我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够拼。

我也的确在这条路上一直走着,旁观的人看起来,都以为我在努力。可是我自己总觉得不够。我好责怪我自己,好怕自己最后一事无成。那么多年少成绩优异的人,他们都越走越好,可是我觉得自己好像明明有一手好牌,就在大家的宠爱下,自我放纵,对自己没有要求,最后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我好害怕自己最后变成这样。

我好羡慕别人不想那么多,就坚定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可是我老是被这些想法紧紧缠绕,动弹不得。

希望您能回复我!谢谢!

八字眉眉眉:

你好。你所说的穷的感觉,我也有过。

记得本科毕业那年,我和一个朋友到上海找工作。那天下午,面试结束,我们到南京路逛街。看着路两边富丽堂皇的商场,里面光鲜亮丽的人群,就是不敢进去。

中午,我们终于在离南京路不远的小弄堂找了个小饭馆,一边吃盖浇饭,一边议论上海的繁华。我听他悻悻地说:「那边的商场都是有钱人逛的,希望以后我们也能去里面消费。」

现在,他已经在上海安了家,买了套挺大的房子。我也早已在杭州买车买房。我们仍然很少去逛大商场,不是因为不自在,而是觉得浪费时间。

贫穷留下的印记,大概只剩下我参加他婚礼时,看他穿了套特别「板」的正装,衣冠楚楚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来。

前段时间,我在知乎看到有个叫Dingole的知友讲他的故事。

这位知友的父亲原来是包工头,后来被骗,家里负债累累。他初中毕业后就在社会上混,被骗做传销、在小饭馆当服务员、挑过水泥、开过升降机、学过厨师、用借来的钱开过小饭馆(倒了)。

等混到20岁的时候,有亲戚介绍他去工厂上班,工资800到1500,这无疑能极大缓解家里的经济状况。但他父亲愣是抵住了压力,不仅没让他去做工,还借钱送他去学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电脑。这对他们家,不啻于一场豪赌。

最后,凭着他爸爸的眼光和他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以初中学历,从DOS+五笔起步,学编程、考程序员、做培训老师、修电脑、战战兢兢得到第一份程序员的工作、成为主力程序员、成为技术总监、跳槽到大公司、跳槽到更大的公司、到微软、创业、创业失败、第二次创业。

如今,家里不仅还了所有的债,父母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家人过上了优渥的生活。

我看完后,除了感慨人生的际遇起伏,最大的感觉是:他其实不是穷,他只是那时没钱。

「没钱」也会让人不安。

但我总觉得,「没钱」和「穷」并不一样。

一个真正的穷人,常常思考的只有现在——不是怎么满足当前的愿望,就是怎么度过当下的难关。他仅有的见识和资源,让他没有富余去想别的。但一个没钱的富人,无论怎么困窘,心里都会藏着未来。

同样我也想跟你说,你不是穷,你只是现在没钱,因为你有未来。

你在读好学校的最好专业,这个专业是你感兴趣的。无论你现在怎么想,在未来,这个选择的价值会逐渐凸显。

我看到过太多人,因为选了自己不感兴趣的行业,人到中年开始艰难地转型。你还有家人,他们虽然没法给你太多指导,但他们爱你、信任你,愿意帮你分担压力。不要低估爱的力量,这是很重要的财富。

如果有一个人,愿意跟你交换,让你把名校背景、喜欢的专业、通情达理的父母折算成金钱换给他,他出多少钱,你会愿意跟他交换呢?

你不是没有未来,你的问题,是对未来有些急不可耐。

因为穷过,你比别人更怕输。不管有没有险恶的敌人,你都需要自己紧绷着神经,一直处于战斗模式,只有随时看得见进步,你才会心安。

所以努力,对你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你的努力,不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摆脱你内心的不安。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你也不知道要怎么去,但你知道自己不想要这种不安。你觉得,在你努力的时候,内心的不安就会减轻一些。

于是,「努力」就变成了一种强迫症。你害怕自己懈怠,害怕失去动力。你甚至想象,如果情况更糟一点,比如父母逼你赚钱、或者周围人都看不起你,也许你会更有动力。

可是,如果你只有抽象的方向没有具体的目标,只要努力的结果而不想要努力的过程,这种努力就没法持续。更何况,你现在强迫自己所做的努力,对平息你内心的不安来说,没有意义。

你想要的,不是这种迷茫中无序的努力,而是像知友Dingole那样的,在生存的底线上演绝地反击,在充满激情的拼搏和奋斗中,感受活着的意义。可是你忘了,他最初想奋斗的目标,就是以你现在所在的位置,轻而易举能够得到的东西。

刚刚我帮你私信请教了下Dingole,我问他,「你是怎么在绝境中保持专注,而不让自己胡思乱想的呢?」

他说对于那时的他而言,是「向往」。

是对成为一个程序员的向往,也是对一个美好的、不一样的未来的向往。我想,他说的「向往」,应该就是希望吧。

那么,你的「向往」是什么呢?

差点忘了说了,Dingole最初学打字的时候,他的「向往」,是到办公室当一个打字员,「能挣2000块钱一个月呢」。

我知道你会对父母有些歉疚,觉得他们那么辛苦,自己那么懈怠,对不起他们。你要知道,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活法,你并没有懈怠,只是你努力的方式,跟他们不同。他们最想要的,也并不是穿美丽的衣服、用好的化妆品,而是你一切都好。

除此之外,我还想给你两条具体的建议:

(1)过一种简化的生活,并把它当作一种美德。重点不是省钱,而是不要为选择「物美价廉」的东西浪费你的脑细胞,它们理应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2)每周强制自己休息一天。旅游、看闲书、和朋友聊天,怎么都行,但不要呆在宿舍。重点是无所事事。与努力相比,你其实更需要闲暇,来释放焦虑。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祝开心!

陈海贤

五、如何摆脱匮乏心态

1.培养容忍匮乏的能力

正念的练习通过观察和体会情绪,来弱化情绪和行动之间的联系,增加对匮乏的容忍能力,减少匮乏导致的冲动行为。

最简单的正念练习,就是观察自己的呼吸。你可以深深地吸入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一口气。仔细体会空气进出鼻腔的感觉,通过对呼吸的关注,让心灵回归当下。

也许你所处的情境非常艰难,甚至一团糟。先别忙着逃开,试着简单地跟这种艰难或一团糟的窘境相处。当你的思维混乱时,回到当下这一刻。允许自己平静地看待这件事。

也许你会产生不确定感,或者焦虑感。这种感觉并不舒服,它会让你想做一些事从这种感觉中逃离。

如果你感受到了逃离的冲动,深呼吸。允许这种不确定感和焦虑感停留在这里。观察这种情绪。观察这种情绪引发的冲动。

如果我们能真实地体验这种混乱和不确定性,这种体验和观察本身就能帮助我们达至明朗。

如果我们能真实地理解这种冲动,就会知道,这种冲动只是想从焦虑中逃开的本能,并不是问题的解药。

而我们有一个真实的锚点,就是呼吸。如果思维和情绪让我们混乱,随时回到对呼吸的关注上来,它能带我们回到当下的清明。

2. 培养制造盈余的习惯

培养制造盈余的生活习惯。如果每个月有固定开支,比如房租、水电之类,在银行卡或支付宝开通定期扣款功能,防止这些常规性的付款信息,带来匮乏的焦虑。

如果你缺时间,除了必要的休息,每星期留出一个下午,作为机动时间,并把它当作工作计划的一部分。这半天时间专门用于应付计划外的事情、紧急的事情和因拖延没做完的事情。

3. 建立从简的决策程序

如果有两个选项让你犹豫不决,很可能这两个选项对此刻的你来说相差不大。也许你担心自己将来因为做错选择而后悔。但无论你选了哪个,你都可能后悔。而无论你选了哪个,对现在的你来说,它都是你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建立决策程序不仅是为了做正确的选择,更是为了简化决策过程,节省认知资源。越是在小事上,越应该简化决策程序。如果你总在小事上犹豫不决,你可以这样建立一个属于你的决策程序:

(1)分析上周最消耗你认知资源的三个选择;

(2)分析这三个选择所消耗的认知资源与它们的重要性之间匹配程度。选出消耗的认知资源与其重要性不匹配的选择。对它们进行归类。

(3)分析选项中可作为决策依据的指标。这些指标必须清晰明确。以购物为例,价格、发货地远近、口碑等,就可以成为决策指标。决策指标越简单越好,不超过三个。

(4)根据这些指标建立自己固定的决策标准。比如,买东西就选贵的,吃饭就选近的。

(5)把这些决策标准写成成文的准则,贴在醒目处。对这些准则保持迷信。

再次强调,建立决策程序的目的,不是为了帮你做出正确选择(因为根本没有正确选择),而是节约认知资源。

对于处于匮乏中的人,节约认知资源比作怎么样的选择更重要。

同时,为了强化决策程序的正当性,你需要引入迷信的力量,相信这是上天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