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人工智能月收入(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取代人类工作,人会大规模失业吗?如何应对失业?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这已经不是科幻般的想象,而是正在发生并将持续的现实。

人工智能在未来将如何影响就业和收入?社会结构又将因此产生哪些深刻变革?北京大学教授周黎安带领团队做了一项深入研究,分析人工智能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6月3日,在第三届北京智源大会人工智能与社会经济论坛上,周黎安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

他指出,人工智能带来最大挑战不是中等收入群体总体规模的扩大或者缩小,而是结构性的失业和在转型过程当中劳动结构调整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长期:人工智能导致的失业和创造的就业基本平衡

周黎安介绍,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在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升消费、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对一个国家来讲意义重大。在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中等收入人群产生影响。他带领团队做了一项研究,试图去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到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进而对一个国家的中等收入人群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当人工智能对中等收入人群的影响达到长期均衡状态时,总体上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将会扩大。具体来说,在中等收入人群中,高技能劳动力占比会上升,低技能劳动力由于被机器替代,占比会下降。但是对整体经济来讲,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都会提高。

但现实是,通往“长期均衡”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在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会对中等收入群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周黎安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收入分配会有一种分化加剧、甚至出现极化的可能性。当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短期内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的低端劳动力,会被机器替代。这时候,他们原来的技能就作废了,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去适应新的工作,这会导致他们收入下降,从而导致中等收入人群降低。

他指出,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的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资本所有者。因此,转型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很有可能会增大,加剧贫富分化。这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

人工智能月收入(人工智能的发展)  第1张

他估计,在劳动力替代的层面,人工智能对中等收入群体的负面影响会随着时间增加。如果仅考虑机器对人的替代,到2025年,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会下降大约3%,到2035年,大概有4000多万人将从中等收入群体里面消失。

这看起来极为负面。但周黎安强调,人工智能技术让一些人失业的同时,也将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这一点不容忽视。例如,人工智能技术人员会增加,数据相关的职业会产生很大的劳动力需求。他介绍,算上兼职人群在内,数据标注员这一群体已经达到百万规模,此后可能还会继续扩大。此外,机器替代了重复、繁琐的劳动之后,人际沟通和创造性的工作会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扩大就业的正面影响也非常显著。

他的总体判断是,人工智能对整个经济带来的冲击,尤其从中等收入群体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它替代的或者摧毁的就业岗位,跟它创造的就业岗位相比,总体上会大致平衡,甚至它创造的工作会更多。

转型过程:将导致结构性失业和收入差距增大

尽管从最终结果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冲击并不如想象中强烈。但周黎安强调,人工智能带来最大挑战不是中等收入群体总体规模的扩大或者缩小,而是结构性的失业和在转型过程当中劳动结构调整带来的问题。

他指出,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要从就业教育角度来减缓中等收入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对此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要关注新一代的教育问题。“我们未来的这些新一代的劳动力,当他走向劳动力市场的时候,他就应该具有这种适应人工智能要求的这样一些技术。而我们现在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人工智能在我们教育当中的比重还是非常少,所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他说。

其次,对现有的劳动力存量,也要大力地去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倡导终身学习。让已经在一些岗位上、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结构的人群,通过不断学习培训,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的岗位、新的系统。

周黎安特别提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要尤其注意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他介绍,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但是在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冲击之下,他担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的差距有可能会拉大。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担心互联网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而随着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农村的网络普及度大大提高,传统意义上的数字鸿沟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但人工智能时代,新的鸿沟可能产生。他举例,在北京上海等地,在中学甚至小学已经开始引入一些跟人工智能有关的课程,但其他很多地区的学生无法接触到这些内容,人工智能的教育缺失将会对农村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人工智能月收入(人工智能的发展)  第2张

“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在农村接触的教育可能会远远跟不上人工智能需要。他们的上一代可能凭着年轻和勤奋,能在城市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未来的这些农民工的后代,他也许可能就在城里找不到工作,这带来的收入差距可能会变得非常严峻。”周黎安说。

此外,他认为,政策层面也应有所举措来平衡转型过程中收入差距的扩大。例如,增加对资本所得的征税,要考虑如何平衡资本和劳动在初次分配当中的份额,如何优化收入分配的结构;甚至可以考虑对机器人征税,因为在机器替代人的过程中,机器人一方面是资本投资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拿到收入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会增加资本所得,减少劳动所得。

最后,周黎安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失业者和创业失败者的兜底功能。人工智能将给社会带来相当大的产业技术冲击和产业调整的挑战,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人可能会经历失业和转型,国家需要做更多工作来应对。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李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