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人工智能技术教育(我想了解人工智能教育)

近日,浙江金华一小学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视频中,教室里的小学生头上均戴着头环,像科幻片中的场景。据介绍,该设备是一款监控是否走神的头环,可以评判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该校教师称,头环已使用近一年,无明显副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教育(我想了解人工智能教育)  第1张

面对舆论的质疑,上述产品所属公司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发表声明,回应称头环并非用来监控学生,而是训练学生提升专注力的仪器。公司创始人也在朋友圈中发文表示,头环确实能帮助班级提高成绩,“监控”这一说法系误读。而浙江金华教育局已责令学校暂停使用头环,并让全区学校进行自查,“监控头环”收集的数据不会外流,不会泄露孩子个人隐私。

提高成绩,是所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学校和产品供给方的共同愿景,这一点毫无疑问。但通过监控学生一举一动,给学生带“紧箍咒”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度,进而提高成绩,与老师、家长(自己或者派一个人)一直盯着学生,命令学生不能稍有懈怠,不能开小差,有何不同?这在短时间中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却可能让学生产生严重厌学情绪,并影响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不妨想象一个场景,这些被人脸识别系统包围,带着头环上课的学生,今后毕业走向社会,会不会在办公室里装上人脸识别系统,给每个员工带上头环,时刻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是否在工作时分神。今天的教育者和那些热衷把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的产品研发者,是否想过这种教育的后果,是否明白教育应该坚守基本的底线?

人工智能技术教育(我想了解人工智能教育)  第2张

人工智能用于教育,应该是促进教育,提升教育品质。但显然,当前在中小学课堂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正走向教育的方面。用人脸识别技术、“头环”监测学生的上课情况,所谓“辅助”老师教学,实则是弱化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不是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专注度,而是借用“技术”的力量;而在检测技术之下提高的学生专注度,也是假象,学生是被驯化为学习的工具。

这种技术能得到学校追捧,甚至得到家长的支持,是因为与应试教育的目标一致,应试教育的特点,就是只育分不育人,而育分的重要手段,就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和圈养,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应试训练。不论“头环”技术的研发者如何强调其科学性,在现实使用中,它就是对学生进行更严格圈养教育的手段,哪怕它监测出来的数据毫无科学性,但给学生带上,就会给学生压力。据报道,头环的正前方有一个指示灯,红色代表忘我;橙色代表集中;蓝色代表放松。如果学生的头环灯光变为蓝色,老师能够一眼看出该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这看上去很科学,然而,就是一个学生自认自己很专注,头环也可能显示其放松,这就要求学生时刻保持紧张状态,也就达到了提高课堂纪律,提高学生专注度的效果。

人工智能技术教育(我想了解人工智能教育)  第3张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使用,如果就服务功利的教育目的,这是没有前途的。当前,AI+教育存在两个突破基本底线的问题,一是突破法律底线,监控、采集学生信息,分析学生行为习惯,涉嫌侵犯学生的隐私,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信息的大面积泄露。二是突破教育的底线,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受教育者个体更完善,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无处不在的监控、信息采集,会让学生养成表演性人格。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改革的任务是让教育摆脱唯分数论,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促进学生身心、人格健康发展。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AI+教育,也打着教育创新的旗号进校园,但其中有不少是反教育的,对此,必须高度警惕。要加强对AI+教育进校园的论证,进行伦理审查,不能随意把学生当“小白鼠”实验。